加快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法治支撑以干部能力素质“四个提升”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数字科技赋能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
第015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加快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
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法治支撑
以干部能力素质“四个提升”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数字科技赋能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1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度聚焦

加快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

曹婧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总结提炼“五个必须统筹”的规律性认识,摆在首位的是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放得活”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管得住”需要更好发挥政府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因此,加快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关键在于正确认识“放”什么和“管”什么,把握好“放”与“管”之间的动态平衡。

  “放得活”强调尊重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运行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位置,将市场经济的长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机结合起来,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放得活”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构建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有效市场,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富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经营主体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放得活”既能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也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一方面,深化国资国企治理结构、监管体制、管理机制等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现代新国企,国有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深化民营企业市场准入、要素支持、法治保障、涉企服务等方面改革,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从公平竞争、投资融资、科技创新、规范经营、服务保障、权益保护、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更好保障民营经济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要素资源畅通流动和高效配置。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放得活”要推动资源配置依据供求关系、价格机制、市场竞争实现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减少政府对要素流动和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一方面,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进一步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另一方面,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重点包括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健全企业破产机制,强化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

  “管得住”强调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受信息不畅通、竞争不充分、市场不完备等因素影响,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可能存在失灵,“管得住”需要政府通过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有效应对经济周期波动。宏观经济中长期呈现增长趋势,但短期内往往会有周期性波动,形成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的周期循环。“管得住”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减少经济剧烈波动带来的潜在损失。在政策目标上,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围绕实施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战略,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确保宏观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在政策力度上,适时加力提效,做好政策储备。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在政策评估上,注重政策实效性,增强人民获得感。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协同推进政策实施和预期引导,将政策利好转化为市场信心和发展实绩。

  提高政府监管效能,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潜藏着资本无序扩张、平台经济垄断、债务过度积累等风险隐患,应着力创新政府监管机制,全面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一方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包容审慎监管是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集中体现,既要“放得活”,鼓励包容创新;又要“管得住”,审慎防范风险。对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更多采取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方式,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对于平台经济、科技创新、信息安全、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另一方面,健全长效监管机制,筑牢风险“防火墙”。“管得住”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系统谋划、综合施策,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严防风险反弹回潮。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和拖欠企业账款清偿法律法规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提升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

  以新型地方竞争平衡“放得活”与“管得住”

  促进地方竞争、激发地方活力是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制度密码,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中国特色”。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亟待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塑新型地方竞争模式,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实现“放得活”与“管得住”的动态平衡。新型地方竞争的“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竞争目标上,紧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展开。鉴于地方政府竞争发展速度面临深层次约束,中央正通过新的制度安排引导地方政府从竞争增长的“高速度”转向竞争发展的“高质量”,核心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当前,地方政府已经开启“为创新而竞争”的高质量发展竞赛,尤其是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地方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各有千秋,形成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合肥模式”、聚焦初创期和高成长期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的“深圳模式”、以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为指挥棒的“苏州模式”,体现出新时代地方竞争的新特点、新活力、新希望。

  二是推进方式上,从保护到开放。传统地方竞争更倾向于设置市场准入门槛和扭曲要素资源配置,一些地方存在不同程度的地方保护、区域封锁、行业壁垒问题,不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而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地方竞争,重在破除隐性壁垒和“内卷式”竞争,培育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土壤和生态,体现出鲜明的开放性。我国正着力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各地要坚持在良性竞争中更好发展,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三是激励机制上,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鼓励改革创新。新型地方竞争不再简单以GDP增速论英雄,而是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前进道路上,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都迫切需要党员干部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涉险滩的开拓勇气和创新精神。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就是要强化正向激励,营造鼓励创新、支持改革、宽容失误的良好生态,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当前各地积极探索国有资本投资创新领域的容错机制,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营造尽职免责的良好氛围,切实推动“三个区分开来”落地见效。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