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围绕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文艺精品是城市先进文化的标识和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生动体现,折射出城市的人文精神。要以加快打造渝派文艺精品为抓手,推动全市文艺创作工作体系重构、流程再造、能力重塑,切实赋能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
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加强创作引导。文艺创作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文艺精品打造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确保文艺事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前行。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把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文艺精品打造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精品创作各个方面。紧紧围绕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目标,推动渝派“大书”“大剧”“大戏”“大作”走向全国。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精品打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聚焦我市改革建设的火热实践和丰硕成果,在人民生活的富矿中汲取文艺创作的养料。三是聚焦重大题材、重点题材和现实题材。围绕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重庆直辖3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主题开展创作。做好红岩精神的新时代阐释,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红色题材、革命题材和历史题材文艺精品。关注现实题材,用艺术反映重庆的时代社会变迁,展现重庆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四是突出文艺作品的重庆辨识度。深入挖掘重庆本土历史人文蕴藏,持续开展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重庆特有文化的研究转化,创新推动文物、非遗等历史文化遗产与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动漫、游戏等艺术门类跨界融合和相互赋能。
健全精品孵化机制,加强创作管理。机制具有明确目标、保障公平、促进创新等作用。打造文艺精品,要以机制建设为抓手,构建催生文艺精品力作的生态链。一是构建全周期管理服务机制。成立文艺精品创作委员会,对全市文艺精品创作的选题论证、立项扶持、创作生产、宣传推介、表彰奖励等全流程进行统筹和指导。建立宣传、文联、文旅等部门文艺精品创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发布文艺精品创作选题规划,及时跟踪和推进文艺精品创作进度,高效协同推动文艺精品创作。二是完善专项资金扶持奖励机制。科学整合各部门现有文化艺术基金,成立重大题材(重大项目)文艺创作扶持奖励资金和重庆艺术基金;重大题材(重大项目)文艺创作扶持奖励资金以国家和市委、市政府重点创作方向为核心,向重大选题、重大项目倾斜;重庆艺术基金则以激发全社会创作活力为宗旨,重点资助扶持一般选题和一般项目。三是建立产业化发展机制。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攻坚,理顺国有文化企业管理机制,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集群化改革,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影响力大的文化企业集团。推出放宽市场准入、减免税收、优化行政审批等一系列“政策包”,大力引育领军型、骨干型、新锐型文化企业,积极培育文艺创作新质生产力。四是优化文艺评论与创作互动机制。依托专业协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文化艺术单位,建立完备的文艺评论体系和强大的文艺评论队伍。倡导文艺评论说真话、讲道理,切实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
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才引育。人才是文艺精品创作的关键。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中长期计划,建立一支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文艺人才队伍。一是培养领军人才。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从各门类艺术人才中,遴选出一批拔尖人才,“一对一”量身定制培养计划,通过重大项目合作、组织专场演出和展览、召开个人作品研讨会、开展节目访谈、授予领军人才头衔等方式搭建成长平台,扩大知名度。二是培养骨干人才。在各类文化艺术基金中,设立骨干人才培养项目,用项目制形式帮助骨干人才成长。丰富成渝两地人才培养形式,通过开展各艺术门类研修班、培训班、创作采风等活动,联合培养两地骨干人才。三是培养后备人才。通过举办大学生戏剧节、青年作家作品展演、舞台艺术之星比赛、文艺评论大赛等活动,让优秀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通过实施“种子计划”“青苗计划”“孵化营”等项目,面向社会发掘有潜力的后备人才。四是引进外来人才。建立高端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在落户用编、职称评定、项目扶持、生活保障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以项目合作、特聘签约、合资入股等形式引进急需紧缺的顶尖人才。实施“归雁”计划,关心关注在外的重庆文艺名人,大力支持其回乡就业。
(作者单位: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本文为2024年度重庆市文化旅游青年拔尖人才培养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