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势产业集群夯实现代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根基加快推进重庆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做大做强特色化县域经济
第024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协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势产业集群
夯实现代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根基
加快推进重庆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
做大做强特色化县域经济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2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库头条

协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势产业集群

朱旭森

  蓝天白云下的两江协同创新区。近年来,两江新区围绕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坚持“科创+产业”之路,两江协同创新区明月湖周边,吸引了5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5000名科创人才入驻,共同逐梦西部“硅谷”。通讯员 王加喜 摄\视觉重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近日召开的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指出,要深化川渝全方位互利共赢合作机制,优化全市域融入全方位推进机制,强化战略协作、政策协同、平台对接、利益共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形成以电子信息、汽车、先进材料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集群,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是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关键元器件等领域具有突出优势。汽车产业建立了整车开发、动力系统研究、智能网联技术等领域完整的研发体系,正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加快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先进材料产业已形成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工合成材料等多个优势领域。

  协同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链。优化产业链空间布局,抓住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和关键产业备份契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研发设计向高新科技区域集聚,把生产制造和技术服务布局在基础设施配置齐全的区域,在空间上形成结构严谨、链条清晰的产业链。通过强链补链延链扩链深化产业协同合作,推动资源对接、要素共享和优势互补,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提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和质量,发挥龙头企业研发能力强、具有行业话语权等优势,强化其在产业链上的牵引作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产业链环节之间通过上下游企业协同、跨区域整合等方式,建立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巩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电子信息、汽车、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优势,提升食品轻纺、软件信息服务、生物医药、能源化工等领域竞争力。探索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的产业链联盟,强化政府在产业发展方向定位和产业政策引导方面的作用,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终端应用和场景示范为牵引,开展更加广泛的合作创新与产业协作,打破产业边界,打通要素流动,构建基于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价值网络,促进产业跨区域集群式联动发展。

  协同搭建更高能级的创新链。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共同推动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构建跨区域、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机制,建立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创新协作网络,把政府的政策优势、企业的市场优势和高校的人才优势整合起来,发挥不同创新主体的作用。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全链条融合创新,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以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搭建产学研用协同研发平台,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和协同创新,以产业化为导向,以市场化为手段,围绕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建设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科技研发机构,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研发创新平台载体,推动研发机构链式发展,积极引导研发、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关联生态圈各类创新资源集聚,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大力推进交叉融合创新,对产业上下游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以及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构建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新方向新领域前瞻性布局科技创新。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评估和交易体系建设,系统推进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建设,聚焦重点产业细分领域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完善科技创新孵化平台、众创空间等高技术产业孵化、转化平台功能,强化科技成果与产业孵化资源对接,形成科技、平台、市场之间的区域良性互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质效。

  协同打造更富活力的人才链。健全创新、产业、人才、技术之间相互支撑、一体发展的体制机制,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金,支持联合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推动高校、研发机构与企业之间紧密合作,通过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等,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布局,科学研判科技创新、产业布局、人口变动与教育资源需求,合理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支持高校在川渝毗邻地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区县布局分校或分院,推进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支持高校跨学科专业、跨校分类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先进材料、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软件信息、医学健康等学科专业集群。加大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人才评价、激励和引培机制,建立优秀科技人才“引在高校、用在企业”的引才模式,加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引育力度,支持企业成建制引进紧缺人才及团队。加强人才生态环境建设,优化人才引进的后续服务和管理,提高人才的生活质量,改善人才的工作环境,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等措施,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为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2024CXZD18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