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春节申遗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全球华人的一件大喜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被国际社会认可的又一范例。
春节申遗成功,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它影响人群广泛,更重要的是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它的背后,有着中国人对日月运行规律和物候变化周期的认知,也寄托了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精神期盼。
在中国,春节有一个更民间的说法:过年。
既是过年,就马虎不得了。
过年的准备是多么郑重而漫长。
刚进入冬月,守在故乡老宅里的一家之长就开始盘算,这年要怎么过。
先要修整屋子。一些破旧之处,平时没心思理会,现在无论如何得弄一弄了。要添置新物。孩子们要回来,有些东西已不成样,得换一换,让他们用着舒心。要办年货。这是过年的大头,尤以食品为重。各地食品风味不同,但一定是祖辈传下来的。食品最好亲手做。有的食品耗时久长,但越是这样,越要精心料理。倒也不全是味道上的讲究,要的是那一份郑重其事的态度。要大扫除。从屋顶到地面,里里外外,角落旮旯,都不能留有旧尘。这活儿得陆陆续续干,一直干到腊月将尽。要浆洗被褥。此项习俗现在有些简化。洗是要洗的,浆就未必了。因为衣料质地好了很多,不浆也挺刮。要贴春联。得请文化人想几句好词儿,选中最能表达祈愿的一联,在除夕那天贴在门楣上,红底金字吉祥话儿,护佑着这个家。
至此,过年的准备才算大功告成。
一年12个月,差不多有六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准备过年。外人看是准备过年,实则是老家长在缓慢地收拾自己的心情,与时间和记忆对话。
过年回故乡是多么值得期盼。年永远在故乡。春节临近时的返乡大潮,是中国特有的风景。不仅仅是打工者,也包括几乎所有居住在别处的人。就像候鸟,在冬季都要飞回温暖的故乡。这温暖不是气候意义上的,而是情感意义上的。因为只有在故乡,人们才能找到过年的感觉。
深冬时节,故乡的田园固然萧索,但它们春天生气蓬勃的样子,是留存在记忆中的;故乡的街道固然陈旧,但充满了亲切而熟悉的市声;故乡的老宅固然衰颓,但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散发着难忘的儿时气味。
最重要的是:那里有我们的亲人。没有亲人陪伴,能叫过年吗?所以我们才要日期夜盼,不辞劳苦,在过年之前千里奔赴回到故乡。
过年那一餐团年饭是多么值得回味。准备了那么久,到除夕这一日,有多年家庭底色的丰盛年饭终于摆上了桌面。平时舍不得喝的好酒也倒上了。灯光温暖,盘叠碗堆,家人齐齐团坐。大家吃着,喝着,话语在酒气肉香中传递,越来越浓稠。
说的是天下大事,各地见闻,家庭细碎,儿女情长。而童年回忆永远是第一主题:老家长们详说,小家长们尬笑。孩子们才不要听这些年年都要说的陈年旧事,他们得了大人的压岁钱,连饭都没心思吃了,想的是如何把钱从父母的荷包里哄出来,与小伙伴们出去疯玩,买各种好看好吃的东西,把那些恼人的课本呀作业呀丢到九霄云外去。
还有庄重的祭祖仪式。一家人一族人,年饭之前,要恭恭敬敬向祖先敬香敬酒,明白其来有自;要排家谱,序长幼,明尊卑;要记住先辈的荣耀,要继承世传的家风。平时大家各自忙着生计,过年聚在一起,得由尊长们提拎着,趁着祭祖,给后辈们上一堂传统文化课,希望大家庭能够沿着正确的航道前行。
过年是时间的回溯。一切风景,都是旧日的好。一切食物,都是传统的好。一切话题,都是童年的好。如此年复一年,岁月摩挲,给春节这个节日裹上了温润的包浆,散发出迷人的旧气。
过年也是岁月的新生。春节春节,当然是春天的节日,是一年之始的节日。所以此时此刻,每个人心中,都会藏着一个新年的愿望,像树枝上刚刚萌生的嫩芽,将在以后的日子里长成绿叶,开出花朵,结出果实。
也许这才是春节,或叫过年,最被全球华人看重的意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