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友好成为重庆的城市底色临近岁末,让劳动者安“薪”少忧“酬”群内岂可任性“27岁任博导”有何不可?乘“数”而上 向“新”而行
第011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让友好成为重庆的城市底色
临近岁末,让劳动者安“薪”少忧“酬”
群内岂可任性
“27岁任博导”有何不可?
乘“数”而上 向“新”而行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2 月 0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巴渝论坛

让友好成为重庆的城市底色

新重庆-重庆日报评论员 王瑞琳

  我们都想有个家:关键时刻,它为你我打气撑腰;困难面前,它给予我们无限关怀。让每个人都有家的感觉,重庆最近将发力点放在了新就业群体上。

  所谓新就业群体,就是那些飞奔穿梭的外卖配送员,那些如约而至的网约车司机……前不久,重庆印发一份文件,提出15条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的措施;此后,重庆又用一场会议明确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就业群体全民友好型社会”。

  友好,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里,没有彼此为难、只有相互理解,戾气得以抑制,温和成为主流。比如,面对那个骑着小三轮的快递员,小区保安会为他抬起大门的起落杆;面对那个喘着气却仍超时的小哥,点外卖的你会“手下留情”不给差评。

  友好一点,我们都知道奔波艰辛,明白生活不易;友好一点,我们都想被善意包裹,渴望被温柔对待;友好一点,我们都眷恋家的温暖,需要城的守护。

  如今,这种友善,正通过顶层设计的方式在重庆释放,并陆续以实事实办的行动触达劳动者。以15条措施为例——友好,覆盖小区、园区等全区域;友好,串联进门、上楼等全流程;友好,横跨政策、设施等全维度;友好,服务住房、法律等全需求……

  方方面面的部署,折射着重庆推动新就业群体服务由阵地式向场景式转变的思路,也彰显着一座城把每个人都当“自家人”来呵护的制度善意和治理暖意。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超大城市,需要超优服务;因为现代城市,必须精细治理。“创新探索精准化服务与精细化治理有效路径,全面提升社会工作质效”,构建新就业群体全民友好型社会便是一个合宜的切口。它不仅能增强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还有助于稳定公共秩序,能衍生出一张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治理“金名片”。

  今天,在重庆沙坪坝区,“骑手友好街区”建设的含金量正越来越足。自今年5月以来,这种“友好”一步步演变为街区与骑手的双向互动——

  “专用车道的开通和骑手地图的设置让一切变得顺畅了”,骑手岳晟枫,告别了与管理员周旋、在楼栋间迷路的难;“每次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后,我就感到自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兼职网格员的小哥陈科送餐时发现一巨型马蜂窝,及时联系社区处理了这一安全隐患。

  以小见大,沙坪坝区的一幕幕,诠释出“友好”的更深层次内涵:对待“自家人”,不仅要支持、帮助、服务,更要信任、发动、托付,让“自家人”成为城市大家庭的一根根“顶梁柱”,让每个人最大程度发挥自身在城市治理中的价值。这,也正是“全民友好”背后更为深厚的底色:全民共建,全民共治,全民共享。

  从建设户外劳动者驿站,到打造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节中心,再到未来将提供的子女“假期托管+兴趣课程”等普惠性服务……在护航新就业群体的路上,重庆走的每一步都会算数;在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路上,重庆也不会辜负每一个同行的“自家人”。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