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全市教育大会也指出,要在推动教育服务科技、服务人才一体发展上迈上新台阶。面对“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强国、高校何为”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围绕加快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市、全力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样板这一战略任务,高校要把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着力点,加快探索与“三位一体”发展新格局相适配的形态、载体与路径。
聚焦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构建“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组织形态。目前人类社会的知识生产方式从实验科学、理论科学、计算科学、数据密集型科学阶段,跃迁到了知识自动化和科研全程化的智能化阶段,催生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新组织形态。对于高校来讲,要突破教育科技人才的传统组织边界,营造三者开放融合、协同演进的组织生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绝不只是高校所面临的时代课题,而是需要长期思考和实践并不断迭代升级的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进路;也不是只涉及个别单位、面向部分群体的“选择题”,而是涉及产学研、面向全过程的“必修课”。要围绕有组织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有组织推进科研创新、有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三个有组织”,推动形成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命运共同体”式的新组织生态。要打破教育科技人才的分立发展模式,构建“三位一体”高度耦合协调的实践样态。以改变教育、科技、人才“各自为阵”“自弹自唱”的发展模式为突破,面向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面挖掘和系统整合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以共创、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不断探索三者“融合共生”“协同作战”的新实践样态。
聚焦提升市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打造“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高效载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定了不能依赖简单的自发自动产生,需要打造多个载体来实施和加快一体化进程。要聚合政府机构、产业资源、资本市场等多方力量,着力建设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多功能平台。人才培养需要经历从基础知识的学习到专业技能的提升,再到实践经验的积累等循序渐进的多个阶段;而科技创新是一个快速、突变和非线性迭代的跃迁过程。高校要把握好两者显著不同的发展规律和演进范式,集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资源,着力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的人才培养与创新服务平台。要紧扣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造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多元载体。强化高校与园区、企业及科研院所等多元创新主体的紧密连接、深度协作关系,实现信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与有机共享,打造一批推动科、教、创、产融合发展的研究院、科技园、孵化转化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等。
聚焦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探索“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创新路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演进过程,需要着眼现在、谋划长远,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找准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的突破路径。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用好“党的领导”这一“制胜法宝”。持续提升高校党委总揽全局、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的领导力、组织力和执行力,全面激活高校各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效能,构建起以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的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工作体系与运行机制,强化统筹“三位一体”发展的根本保证和组织基础。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牛鼻子”工程,提升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人才供给能力。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把人才培养效果、科研成果转化效果、创新创业效果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内容。紧扣国家战略“有用”之所需、产业转型“实用”之所趋、企业发展“能用”之所急,探索合作式、项目式、任务式培养模式,加大“三用”型新工科人才供给。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把应用学科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院办在产业园区,缩短培养“时差”,推行“订单式”培养。要沿着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这个发展方向,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要素协同。聚焦国家战略和重要产业导入一流创新项目,大力推动工程、技术、产业、人才、资金“多跨协同”,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集聚共享和最大化利用,切实改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脱节等现象,充分彰显高校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枢纽功能和关键作用,在加快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的进程中作出更大的高校贡献。
(作者系重庆邮电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