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适青化城市空间
第010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适青化城市空间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1 月 2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适青化城市空间

荣继伟 牛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城市是一个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类活动的中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1%,意味着青年更愿意在城市聚居。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规划理念,“适青化”旨在为青年群体提供更加舒适、便捷、有活力的城市居住空间环境。因此,“将青年优先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战略,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体现青春元素、照顾青年特点,打造富有青年特色的城市名片”成为城市吸引青年、留住青年、成就青年的关键因素。

  聚焦住有所居,营造安心的归属空间。住有所居是青年实现安居乐业、扎根创业、建功立业的关键要素。解决青年住房问题,改善青年居住环境,是城市发展的硬核吸引力。一是构建阶梯式住房供给体系。针对不同年龄、职业、收入的差异化租住需求,提供短租住房、过渡性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性住房等不同类型的居住产品,如面向毕业短居人群增补体现城市温度的青年驿站,并提供就业指导、职业培训、政策咨询、城市融入等服务;面向长租留居人群,优化青年公寓等保障性租赁住房,重点辐射各类高校及科研院所、科创园区、产业集聚区等租住需求集中区域;面向安家定居人群,探索共有产权房,重点保障新市民的安居需求,逐步实现青年群体拥有完整产权自有住房。二是缩减青年通勤“最后一公里”的“末梢时间”。一方面,要加大职住失衡区域住房定向供给,提升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等重点地区青年住房供给和职住平衡水平;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探索非机动车专用道等形式,在路权划分、场地设计、设施供给等方面形成适青化的城市空间规划。三是关注青年定居安家和家庭照料的刚性需求。推进集“设施完备的完整社区、儿童友好的成长社区、老年友好的适老社区、青年发展的活力社区”于一体的全龄友好完整社区建设,并融入多元化消费业态,既解决后顾之忧,又激发市场活力。

  聚焦业有所立,创造顺心的发展空间。青年是城市发展的稀缺资源,青年建功立业是城市改革创新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直接推动力量,用最好的资源支持青年立业,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壮大稳定就业岗位主体。瞄准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重点央(国)企、行业领军企业,争取国家支持重庆全域建设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区,支持、引导重庆与东部省市探索建立跨省市利益共享机制。二是强化对科技创新的促进和保障。制定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协调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科技力量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优化科技创新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科技型企业培育壮大。同时,要加强市内科技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大力度创建国家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鼓励科技型企业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来渝设立研发基地。三是通过政策整合营造引才育才的良好生态。有针对性地引进多层次、复合型的数字化人才、智能制造人才,提高人才支持的精准度。要推进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建设,强化服务集成、资源集成、功能集成,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营造良好就业生态。

  聚焦乐有所享,打造舒心的游憩空间。新时代青年的获得感更多源于自我价值的实现,青年追求彰显自我的个性需求,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打造多元化的空间场景,是城市彰显青春之姿的特色软实力。一是营造新潮活力的玩乐空间。要积极适应青年消费新需求,以多元化和本土化为方向,加快发展网红经济、夜间经济、首店经济,推动文化内核促进经济焕新,打造复合书店、LiveHouse、脱口秀剧场、萌宠空间等新兴场所,举办符合青年喜好的城市活动,以演出、电影、展览等多元形式拉近青年与设计、艺术、文化等的距离。根据青年人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和活动轨迹,因地制宜打造社区型、特色型、园区型、商区型、乡村型等多元混合的标志性青年发展场景,引导动漫、电竞、潮牌、汉服、密室逃脱等青年喜闻乐见的新兴街区涌现,使之成为承接青年文化互动、交往、分享等实践和体验的空间载体。二是打造亲近自然的休憩空间。加大城市绿色健康空间供给,强化城市绿地的连通度和可达性,增加对休闲基础设施的投放,构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四级城乡公园体系,促进无边界公园、开放式绿地、高品质步道等自然休闲空间融入青年生活。因地制宜地打造一批滨水型、郊野型、田园型的户外社交场所,植入游憩、零售、文化、健身等多元功能,设置兼顾体验自然和互动交往的新潮打卡地,创造更加绿色生态的青年休憩空间。

  (作者单位:重庆市团校)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