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适青化城市空间
第010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适青化城市空间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1 月 2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习笔记

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刘容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要“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这为新时代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指明了新方向、确立了新目标,既体现了我们党守护中华文脉深切的历史责任感,又展现了我们党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久久为功的定力和智慧。

  健全系统性法规制度,确保历史文化遗产永续长存。事无法不立,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制度体系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首要前提。一是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法规政策体系。对标对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适时启动重庆实施办法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重庆市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市级政策文件,适时出台市级综合性保护管理法律法规;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市、区(县)财政、国土空间规划等的政策文件,统筹市级相关专项资金,建立市、区(县)联动的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投入力度。二是成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协调机构。建立市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工作机制,以文旅部门为牵头单位,系统集成发展改革、科技、财政、经济信息、规划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部门相关工作职责权限;发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业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相关部门沟通协商联动;系统整合各区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合力,建立跨区域历史文化遗产协同保护机制,全面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域间协调发展。三是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进一步强化政府主体责任、行业监管责任、管理单位直接责任,充分发挥市级文物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以专项督察为切口,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效能提升专项行动;建立督察台账,紧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责任落实、文物保护项目立项审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项目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工作体制机制,探索“智能监管+文化遗产保护专员”的督察模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作用,及时发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问题隐患。

  强化系统性思维观念,助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全面梳理我市文物资源家底,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程,结合既有工作基础和城乡发展需要,着力构建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一是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实施三峡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持续推进三峡出土文物修复行动;实施石窟寺保护利用工程,推进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建好用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实施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工程,建设红岩文化公园(二期),推进中共中央西南局旧址、南腰界红三军旧址群等革命文物集中片区整体保护展示。二是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督促相关机构实施馆藏珍贵濒危文物、材质脆弱文物、古籍等保护修复;广泛动员全市力量,组织开展反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革命文物征集和认定。三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加大力度推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计划、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定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年度传承活动评估;持续开展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谋划系统性行动举措,促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我市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目前全市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近2.6万处、可移动文物148.2万件、非遗代表性项目5170项,为建设文化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还任重道远。一是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以文物资源为核心,统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等保护需求,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推动文化遗产有机融入城乡建设、景区景点、美丽乡村;坚持以用促保,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工业遗产,通过合理加建、改建、添加设施等方式使其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二是坚持文旅融合。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持续开发文化遗产旅游业态,大力发展红色游、抗战游、石刻游、三峡游等特色文化遗产旅游;持续丰富产品供给,打造壮美三峡、巴渝古镇等文化遗产示范区,建设成渝古道等区域性文物主题游径,利用山城步道串联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构建历史文化展示线路、廊道和网络。三是加强科技赋能。推动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利用,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三维数据采集,大力实施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再现工程;围绕数字重庆建设,建立全市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大数据库,开发完善“文化·巴渝文物”数字应用,推动文物全生命周期管理数字化;采用三维实景技术手段,推出一批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展陈和体验产品,提升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社会科学院文史所研究员,本文为重庆社科规划中特理论项目:2023ZTZD15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