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也提出,要“突出以产业创新引领全面创新,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提升市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职业院校是市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是联结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枢纽,明确职业院校创新主体地位是加快前沿技术和科学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然路径。要加快推动职业院校融入市域创新体系,增强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赋能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搭建技能研究平台,强化创新组织建设。一是布局建立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实验平台、技术中心。紧扣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展方向,围绕未来产业技能需求,立足关键技术领域、战略需求领域、前沿交叉领域等,在市域相关职业院校前瞻布局技能研究平台,加速先进技术落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同时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技能升级力度,提升岗位生产效能。二是改造职业院校传统实训中心,建立实训研究基地,将传统技能示范性训练组织按一定资格条件迭代为研究型平台,形成研究型和实训研究型等多规格平台体系。三是加大职业院校技能创新平台建设投入,定标立制建设一批与市域产业体系匹配的技能研究中心,服务市域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引导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化创新人才培育。激活职业院校技能研究功能是反哺技能教学、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基础,有益于提升学生技能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创新职业院校人才评价机制。将技能创新素养纳入技能人才学业评价体系,纳入教师教学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改革引领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变革。二是鼓励职业院校优势专业与普通高校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人才培养要超越技术工人范畴,进一步走向技术员和工程师,以适应不同职业跃升要求。面向职业技能领域开展研究生教育,培养创新型高层次技能人才,夯实战略性人才力量,促进高层次技能人才向高端制造领域和新兴前沿制造领域集聚。三是建立技能创新成果的教学转化机制。推动先进技能快速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缩短技能人才供给空窗期和适应期,注重知识扩散和转移,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学科专业发展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畅通产科教融合路径,强化创新协同能力。一是瞄准常态技能需求。职业院校研发人员要基于自身创新能力和专业优势,全面融入产业系统,建立与企业协同的创新机制,面向一线岗位需求协同开展技能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深度支持。二是面向场景化技能需求。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产业的深度转型,形成类型多样、场景各异的技能瓶颈。职业院校理应面向数智时代新质人才,为各类技术场景提供项目式、专题式技能训练或个性化技能服务,解决产业转型发展中潜在的技能脱节问题。三是建立与普通高校、科研平台的协同机制。在关键技术领域、战略需求领域和未来前沿领域深度合作,提升技能创新科学性和适应性。市域科研平台要积极参与前沿领域、关键领域技能人才培养,通过咨询指导、专题讲座、资源共享、协同培养等手段服务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形成育人共同体。
改进技能创新激励机制,强化创新成果转化。一是优化技能创新评价。以其产业贡献度、技能创新效益作为评价依据,将技能成果作为职业院校教师和研究者职级晋升参考,加大技能创新成果奖励力度,尤其是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新技术技能开发。二是建立新技能产业验证制度。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对新技能开展共同验证,增强新技能的科学性和产业适应性,为其顺利转化使用奠定基础。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此类验证中心机构设置,增强服务转化能力。三是鼓励高水平职业院校在科技型企业布局技能改进中心、工作站等,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滩头阵地”,推动技能研究前移至生产一线,提升技能成果开发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南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