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保险业法治生态助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加快培育全链条工业设计产业集群推动高素质技能人才与新质生产力同频共振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营造保险业法治生态助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
加快培育全链条工业设计产业集群
推动高素质技能人才与新质生产力同频共振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1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资政参考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

彭国川

  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紧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总纲领总遵循,对标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提出加快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的目标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改革、以数字赋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以治水治气为牵引一体推进“九治”,为美丽重庆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当前,我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问题为导向,锚定全面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的总体目标,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力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生态文明标志性改革成果,深入推进美丽重庆建设,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迭代升级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支撑。我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武陵山区的经济地位、产业布局、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状况均有不同的特点。要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确定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和一般管控单元,按照“一单元一策略”编制差异化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现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完善“九治”污染防治攻坚体系,一体化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环境要素、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协同治理。打造全市域整体大美支撑体系,联动推进美丽都市、美丽县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要以重点流域治理为核心,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携手构建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机制,共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突出数字重庆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改革相互赋能,构建多跨协同、量化闭环、系统集成的美丽重庆数字化治理体系,提升超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

  深化资源环境要素产权制度改革。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制度。资源环境要素具有公共产品特性,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的市场失灵必须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杠杆,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要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明确空间资源、环境要素的产权归属,继续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考核监督制度,构建完整的资产核算体系,算清资产经济价值,探索资产综合价值,强化产权责任落实和监督。

  深化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把资源环境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将资源环境要素的价格显性化、成本收益内部化,形成能够覆盖全成本、客观反映要素稀缺性和外部性的价格机制。要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推进生态综合补偿,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逐步健全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市场化交易机制,强化总量刚性约束,优化完善配额分配方法,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建设,完善交易规则和服务,健全交易制度和技术规范,完善确权、登记、抵押、流转等配套管理制度。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健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机制。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促进传统产业发展、节能降碳改造与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的有机协同,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提质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统筹推进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融合,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先进材料以及卫星互联网、生物制造、生命科学、元宇宙、前沿新材料、未来能源等产业。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建立绿色税收调节激励机制,健全阶梯电价等制度。围绕资源环境要素市场绿色发展需求,发展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加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工具对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转型的支持力度。

  (作者系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重庆市首批重点新型智库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