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加快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以标准化建设助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做强养老金融 助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发挥优势营造一流科技和创新生态
第007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形成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
加快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
以标准化建设助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做强养老金融 助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发挥优势营造一流科技和创新生态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0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挥优势营造一流科技和创新生态

黄旭 李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也强调,“希望重庆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扬优势、补短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涌动,必须牢牢把握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城市规模、产业基础和人文生态等优势,营造一流科技和创新生态,将优势转化为胜势,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贡献重庆力量。

  把握战略叠加优势,打造一流科创平台。多项国家重大战略在重庆交汇叠加,使其成为战略联动发展的核心枢纽。以全球视野,打造“强磁场”。要敏锐把握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的重大机遇,以全球视野来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努力拓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空间,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深度合作。以内外联动,激活“新引擎”。要全力推进实施引进科技创新资源行动计划,深化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合作,推进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引进、培育与建设。以双城互促,释放“创新力”。川渝两地应以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继续深化平台共建、项目共研、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及活动共办等多维度合作,全方位、大力度推动首创性改革和引领性开放,加速构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共同谱写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放大城市规模优势,集聚一流创新资源。重庆人口和市场规模庞大,具备国家战略腹地“排头兵”的优势,应当充分发挥其带动效应,吸引和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有效释放城市规模的辐射潜力。为基础研究注入“源头活水”。建好用好在渝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聚焦战略重点领域建设基础研究先行区,力求取得更多“从0到1”的重大成果。为成果转化打通“链接通道”。发挥好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在全链条创新中挑大梁,推动更多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完善行业、企业出题机制,以“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畅通技术研发、中试验证、产业化应用全链条,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科技创新注入“金融动能”。要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促进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将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投贷联动作为重点,发展完善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引导更多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实现良性循环,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多金融动能。

  立足产业基础优势,培育一流创新主体。重庆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特别是在制造业、电子信息、汽车工业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应立足这一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构建全周期、全链条、市场化的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打通成果转化的“链条”、疏通要素流动的“通道”,提升技术市场要素配置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优化科技创新营商环境。要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国际一流标准为参照,全面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务、科研、金融、市场和社会等环境,构建完备的“政产学研金服用”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加快成长。培育成长型企业创新主体。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大中小型企业融通创新,加快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升级,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数量“双倍增”。

  用好人文生态优势,集聚高科技创新人才。重庆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为集聚一流创新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要加快建设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让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加强交流合作,确保人才“引得来”。持续加大引才力度,吸引国外科技型企业和研究机构在渝设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国外的智力条件,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共享全球科技创新资源。营造氛围环境,确保人才“留得住”。坚持科研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并举,探索创新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打造有利于人才和团队发展的平台,让各类人才在巴渝大地上干事创业、施展才华、成就梦想。健全激励机制,确保人才“用得好”。要发挥人才评价激励的正向引导作用,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采用“大分类、小切口”的方式,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和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作用,分类建立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指标,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