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秦巴缘长江美术的身姿愈发清晰伟岸越过人生的万重山
第008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我的秦巴缘
长江美术的身姿愈发清晰伟岸
越过人生的万重山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0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中国行·美术里的长江”文脉篇
静水流深与波澜壮阔的交织中——
长江美术的身姿愈发清晰伟岸

韩毅

  《长江万里图》 夏圭 国面(绢本设色) 26.8cmx1115.3cm 南宋

  9月12日-24日,在2024长江文明论坛召开前夕,重庆日报推出了“文化中国行·美术里的长江”大型全媒体报道,记录长江沿线省区市的美术华彩,共绘新版“长江万里图”。

  报道引发业界好评及各方热烈反响。为进一步延续历史文脉,提炼长江美术精神,即日起,《两江潮》副刊推出“文化中国行·美术里的长江”续章三篇,梳理、沉淀、思考长江美术的发展脉络、时代内涵、传承创新。

  ——编者

  只此丹青,不止丹青。

  连续13天,13篇深度报道,“文化中国行·美术里的长江”大型全媒体报道以笔墨为舟,以美术为楫,“首航”长江全境,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对长江美术再发现、再认识、再展示,极大地提振了“不忘本来、走向未来”的文化自信。

  一部长江美术史,就是半部中国美术史。研读这组报道,不仅让人醉心于长江美术的浩瀚与博大,有如“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之感,也让具有厚重历史传统、浓郁时代特征、丰富地域特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长江美术的身姿,在静水流深与波澜壮阔的交织中,愈发清晰伟岸。

  史前时代,长江美术混沌萌芽

  江河万里,必有其源。

  如果,你的视角足够高,高到能鸟瞰中华大地,就会看到,她融冰成水,一路向东,穿山劈峡,磅礴入海……鬼斧神工,气势恢宏。

  如果,你的视线足够远,远到能穿越时空,去触摸200多万年前的巫山人、170万年前的元谋人、100万年前的郧县人……就会看到,她是古人类的摇篮、文化的发祥地,至今仍滋养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

  如果,你的视野足够广,广到能横贯地球,就会看到,她与两河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尼罗河文明、黄河文明一起,闪耀屹立在世界文明之列。

  她,就是长江。

  在华夏大地亘古流淌6000多公里,展示了千回百转、跌宕起伏、山重水复的万千气象,孕育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形塑了沿江各地的城市和名胜风貌,滋养了沿江儿女的生命机体和文化个性。

  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铸就长江文明新辉煌,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美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美术,自然就是题中之义。

  唐代张彦远早就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繇述作。”他强调,绘画的功用,当与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功用是一样的。

  宋人邓椿在《画继》中也提出:“画者,文之极也。”在他看来,绘画里的文化含量极高,无论是“评品精高”的鉴赏,还是“挥染超拔”的创作,都要得益于文学修养,正所谓“多文晓画,无文难晓”。

  由此,我国历朝历代的君王、贤达,都重视绘画以及其功用。

  唐玄宗开元年间,宰相宋璟送给唐玄宗一幅《无逸图》。该画画的是《尚书·无逸》的故事——周公劝谏周天子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切勿贪图安逸、沉迷享乐。

  唐玄宗得画之后,将其挂在内殿二十多年,时时观赏,时刻自勉。

  就长江美术而言,过去,人们以为“重心南移”之前,长江流域一直都是荒蛮粗野、发展不足,美术的曙光,亦或称文明的曙光,似乎迟迟没有投射到这片河湖纵横、沼泽密布的土地上来。但是,考古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笔者这里所说的长江美术,是指:由长江流域世代居民或游历至此的名师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秉承生生美学叙事,融汇古今内外多种文化元素,具有厚重历史传统、浓郁时代特征、丰富地域特色的广义美术。它不拘泥于一地,也不拘泥于一时,是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流动的“文化综合体”。

  位于长江三峡的奉节兴隆洞,就出土了一段13万年前的剑齿象门齿(现藏于夔州博物馆),门齿上有粗犷的刻痕线条,且线条长短深浅有所变化,起止点和延伸方向不同,被不少专家认为是早期人类的“刻划艺术品”。

  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多地出土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岩画、陶器等,也实证了原始人从简朴造型到初具美感的美术创作的萌芽,展示了文明初期生产力进步推动文化发展的史实。

  以良渚、石家河、三星堆等为代表的长江流域遗址群,出土的精美而独特的玉器、陶器,更是进一步展现了长江美术早期的形态特征。

  由此,不难看出,在史前文明犹如满天星斗分布于华夏大地的文明曙光期,长江美术就像一条璀璨银河,格外夺目,与黄河流域的美术共同构成中华文明早期阶段的多彩场景。

  宋代以降,形成特色鲜明的美术带

  如果说史前时代,长江美术混沌萌芽,是我国艺术长河的第一缕闪光的话,春秋战国时期,长江美术则迎来首个高光时刻。长江中下游出土的东周青铜器、木漆器、丝织品等,无论从工艺技术还是艺术造诣上看,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到了汉代,长江美术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艺术形式,以其丰富的题材和精湛的技艺,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多样性。

  隋唐时期,长江美术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长江美术作品以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为主要题材,形成了多种风格和流派。

  吴道子、李思训就曾写生嘉陵山水,回京后,同画嘉陵江三百里风光于长安兴庆宫大同殿壁,李思训累月方毕,吴道子一日而就。唐玄宗感叹:“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

  宋代以降,“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长江这种大开大合的宏阔气象,不仅滋养了绚烂多彩、浪漫豪放的文化个性,更使之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美术带。

  其中,对长江进行的直接描绘始于宋代,以长卷的水墨山水为主,代表性的艺术家有宋代的夏圭、赵黻,明代的戴进、吴伟,以及现当代的张大千、吴冠中等。

  他们虽所处的时代不同,绘画的技法风格各异,但多以“长江万里图”为画名,在咫尺之间,或描绘长江全景,或描写某一段实景,行笔用墨或雄浑苍茫,或秀雅隽永,展现了长江江水奔腾、山峦耸峙、千回百转的辉煌气势、万千仪态,被视为中华绘画艺术的瑰宝。

  如,夏圭的《长江万里图》,在画卷前半段,以短线条秃笔,用接近平视的角度,近景特写岩块林木,以及江上行进的舟船,笔法深厚凝重,力透纸背,充分显示了长江三峡的险峻和江涛的汹涌壮阔;后半段部分则用俯视和远观的角度,描绘江面上的活动,以及长江两岸秀丽的景色。

  整幅作品中,山石云峰、惊涛骇浪,江上行舟、岸边走马,商旅牧童、纤夫渔夫,往来繁忙,一派生机……各种形象应有尽有,堪称江景中的《清明上河图》。

  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长近20米,分段绘出岷江、嘉陵江、宜昌、武汉、鄱阳湖、黄山、南京、镇江、吴淞口等地的江山胜景,既可独立成图,又可贯连一体。

  设色上,画面时而明净,以线条为主;时而蓊郁,以湿墨叠彩晕染。其中,中间部分以泼墨为主,泼墨之中加入大量泼彩,似无形而有形,平添几许雄奇意境,使画面产生万千层次的浩荡气势。整幅画作气势磅礴,结构宏伟,技巧纯熟,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赵黻、戴进、吴伟等人的画作,同样展现了对长江的审美体验、审美想象,抒发了对长江的赞美之情。欣赏他们的长卷,仿佛游览了长江的上、中、下游,置身于万里长江的山光水色中。

  革故鼎新,跨越时空的艺术交响

  从雪山之巅到汇入东海,从洪荒岁月到风流今朝……千百年来,多少锦句华章因长江而流传百世,多少翰墨丹青因长江而辉耀千秋,多少志士英雄因长江而尽显风流!

  迈入新时代,随着油画、装置、雕塑、摄影等不同媒介、不同艺术形式的介入,长江美术在时空交织中,更加得到多层次、多维度呈现,恰如一部交响曲,以丰富的调式和韵律,可视化地展现了邈远、壮阔、丰满的长江自然和文化的形象,又以空间和地域概念,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景观。

  如,去年,“同源·同向——长江流域十三省市自治区美术作品邀请展”在重庆当代美术馆举行,展出作品250件,涵盖国画、油画、水彩、版画、综合材料等画种,集中展示了长江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情怀,艺术语言多元、表现形式丰富,突显了长江美术开放、包容、创新的时代面貌与特性。

  今年8月,江苏省国画院大型中国画卷《长江春色图》巡展在重庆美术馆举行。步入展厅,125米长、1.2米高的大型画卷,以中国传统笔墨手法,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不仅绘制了长江沿岸山峦起伏、云蒸霞蔚的自然景观,还将散落分布的中山陵、黄鹤楼等地标“串珠成链”。

  画中,既有雪山冰峰、大壑云烟、崇山峻岭的壮美符号,又有高峡平湖、江河相汇、江海畅达的浩瀚意象;既有碧水蓝天、湿地鸟翔、岸绿鱼跃的生态图景,又有天堑通途、舟船帆影、古建楼台的多彩印记……全景式呈现了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沧桑巨变,生动阐释了长江美术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无独有偶。今年9月,“新象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览在湖北美术馆举行,展出美术精品108件,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实验影像等,突出呈现了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长江大保护、乡村振兴的典型成果;展示了长江现代文明、传承弘扬长江历史文化等主题,为观众铺就了一幅幅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长江新时代画卷。

  大江奔流歌未央,碧水浩荡气回肠。

  坚定文化自信,走向现代文明,革故鼎新铸辉煌,推动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焕发时代风采,长江美术的身姿愈发清晰伟岸。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