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民办教育是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结合点之一,引导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任务,也是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要精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深度融入区域建设,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使其成为支撑重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聚焦民办教育学科优化,对接重庆产业专业需求。一是强化民办教育整体规划。围绕我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和“416”科技创新布局,建立与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布局相协调的学科结构,将民办教育专业设置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进行同步规划,促进构建区域现代民办教育体系。二是以强化新兴学科建设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根据自身特色发展,新增服务国家战略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同时引导优质民办教育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学科布局,协同推进区域高校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形成适应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需求的新兴学科布局。三是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围绕新产业新业态开展交叉学科布局,支持我市民办高校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教育学、生物学等学科建设,重点支持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跨学科研究,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为不断催生新科技领域和新创新形态打下坚实基础。
聚焦民办教育人才培育,瞄准重庆产业人才需求。一是发挥高校特色优势强化高素质人才培育。要把学校工作放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大格局下谋划推进,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组合拳,推出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二是打造产教融合紧密知识链。在专业设置上要以产业链、需求链为载体,大力推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推动通识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有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在专业课程设计上要以市场为导向,瞄准产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与目标岗位有机结合,由行业企业专家以及学校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完成课程体系设计,实现教学内容的精细化、个性化。三是突出应用型人才能力与素质培养。围绕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技能应用能力,开展实践性教学和实习实训,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要强化提升学生的基本技术素养和职业道德,加强终身学习能力、创造力、数字化思维及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数智时代的产业发展增加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供给,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聚焦民办教育机制完善,保障产教融合机制需求。一是深化政企校协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力量参与到民办教育办学中,搭建产教融合资源共享平台,出台土地、税收、金融、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具体支持、补贴政策,健全“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地方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落地政策。二是健全民办学校和地方共建共享机制。创新拓展合作模式和路径,协同布局建设与我市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相互补充的基础学科研究平台,同时支持民办学校依托学科优势,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创新药物、绿色制造、智慧农业等领域重点打造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集成攻关大平台等,实现合力发展、利益共享。三是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利用区域在科技创新和成果孵化转化方面的政策制度优势,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完备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制度体系,健全并落实相关保障措施,通过政策引导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以任务导向、需求导向和结果导向为牵引,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推动科研资源和创新要素向区域重大项目集聚,完善以质量、效益和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打造强强联合、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切实提高民办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在本地区的转化效益。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