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陋的、濒临消失的老交通茶馆,一个陷入艺术困境20多年仍执着地寻求突破的油画家,在重庆九龙坡黄桷坪的街上心有灵犀地“不期而遇”了。
一茶一人生,一桌一世界。昔日破旧的交通茶馆,成了今天火热的旅游打卡地,引得茶客和游客们自天南海北循迹而来。
当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与大雅之堂上的艺术融合后,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在重庆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交通茶馆》一书中,可以看到画家陈安健用他的“新交通茶馆”作品,向读者展开一幅幅动人的真实画卷。那么,我们先来听听包括画家本人在内的几位知名人士怎么说——
保护一种市井文化的本真性
既是画家又是交通茶馆主理人的陈安健告诉记者,“最开始承包茶馆的想法,我主要是不想让这个承载了生活记忆的茶馆凭空消失。我个人始终认为,重庆的茶馆民俗文化深受人们的喜爱,交通茶馆完全可以存活下来,受到顾客的广泛关注。”
从交通茶馆经历关门歇业的风波后继续开门营业,到陈安健的《茶馆系列》油画作品一幅一幅问世,直至个人展览和联展,陈安健和交通茶馆一方面在创新文化艺术的展示方式,一方面又坚守着以茶馆为本、回归中国的传统茶文化与市井生活体验。
“通过多年努力,这些年来交通茶馆渐渐作出了一点点名堂,获得了重庆的‘网红打卡地’等称誉。一路走来过程艰难,但我没有其他别的想法,就是让交通茶馆坚守以茶馆为本的‘茶本主义’,保护一种重庆市井文化的本真性,让这个活的文化标本能够延续更长的时间。”陈安健说。
对此,陈安健的同学、著名画家高小华深有同感:“以安健平凡亦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为主线索的新书《交通茶馆》,讲述了一个蛮有意思的故事。慢慢读,细细品,不仅充满趣味,更有令人奋进向上的动力。”
交通茶馆已超越物理空间的意义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曾多次担任陈安健作品展的学术主持。他认为在陈安健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四川美院1977级、1978级油画创作所形成的文脉——对时代、对现实的关注。
这条文脉的精髓是现实主义的绵延。反映在风格上,既有早期乡土现实主义的影响,又有照相写实主义的语言探索,也有那种注重微观、日常的地方现实主义特征。
现实主义之所以显现出力量,得益于艺术家对周遭生活的关注,对黄桷坪的深深眷恋。“不管是从全球化背景的地方性,还是立足城市化与社会的高速变迁,今天的交通茶馆,早已超越了一个物理空间所体现的意义,它承载着时代的寓意,它是地域文化的一个表征,所呈现的是一种巴渝日常生活的图景。”何桂彦认为,“在陈安健的作品中,市井生活与人生百态、场所精神与文化记忆始终互为表里,也使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
它是重庆民间民俗文化的代表
交通茶馆,对本土历史文化作家、饮食文化学者司马青衫来说太熟悉了,“不敢说每张桌子都坐过,但是说大部分桌子都坐过,绝不夸张。”
他告诉记者,外地朋友来渝,大半都要陪着去一趟交通茶馆。“历史是我们的过往。过往的历史,总要在我们周围留下一些篇章。交通茶馆,就是重庆民俗文化的一个残篇断简,它向我们展示了那种慵懒而自如的生活方式。一盏盖碗、一捧瓜子花生,四周来往不绝的老茶友,起伏的吆喝和附耳的低语混杂在一起,它已经成为重庆民间民俗文化的代表。”这些看似没有意义的平凡生活,在这里叠加成茶馆的日常,却是那么迷人。所以,交通茶馆最大的存在意义,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旁观、可参与的历史场景。
国庆佳节之际,不妨去这么有烟火气的地方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