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系统观念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坚持用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第011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坚持以系统观念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坚持用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9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罗静 田晓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系统部署,强调“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推进教育数字化,既是当今世界各国应对科技深刻变革的共同选择,也是我国开辟教育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还是实现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先手棋。要准确把握教育数字化的新变革、新形态、新场域,从认识论上明晰“何以赋能”的机理,从主体论上把握“应何赋能”的主动,从方法论上明达“何所赋能”的路向,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基于新变革,明晰“何以赋能”的机理。教育数字化是推动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重要引擎。一是开辟新赛道赋能科技支撑力。教育数字化有力地推动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以提升科技支撑力赋能教育强国建设。一方面,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变革重塑着教育,推动教育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科技也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亟需更高质量的教育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提供智力支撑。二是塑造新优势赋能民生保障力。教育数字化以信息化手段有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力推进教育普惠、公平、优质、和谐发展,让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美好期待,以提升民生保障力赋能教育强国建设。三是构建新形态赋能社会协同力。教育数字化将有力推动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以提升社会协同力赋能教育强国建设。技术对教育形态具有重要影响,教育数字化正对以学校教育为核心、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现代教育体系进行重塑,教育组织向家校社协同育人发展,家庭和社会共同成为教育的重要场域,政府、学校、家庭、企业等主体协同力量将得以进一步整合。

  基于新形态,把握“应何赋能”的主动。政府、学校、教师、学生作为教育强国建设主体,其数字化能力是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因素,要提升其在数字化浪潮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技能与素养。一是坚持变革思维。教育数字化作为数字社会的重要方面,正从思维、认知、资源等方面带来颠覆性变革,全方位重构学校、教师、学生等教育主体间关系,也对其数字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各主体均需正视未来教育形态、教育模式、学习方式、组织形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变革,以开放、共享、积极的思维,正确面对数字社会革新的时与机。二是加强主体自觉。面对教育形态更加灵活、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育平台更加普及多元的态势,要增强主体性、自反性,主动克服“技术主体化”“师生客体化”等潜在弊病,以主动姿态积极应对。学校作为管理者要以数智技术为驱动、数据治理为核心,推进组织管理智慧化。教师要主动适应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变化,以更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培养学生的价值理性和高阶思维能力。学生要不断提升教育数字化学习力,积极从“受教育者”转化为“学习者”,主动推进个性化学习、定制化学习、终身化学习,培养综合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三是培育数字素养。数字素养是数字社会公民的核心素养。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常态化开展数字能力、数字技术、数字知识培训,重点培育各教育主体在数字获取、数字交流、数字创建、数字消费、数字安全、数字伦理、数字规范、数字健康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数字社会合格公民。

  基于新场域,明达“何所赋能”的路向。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变革,可以推动“大规模的标准化教育”转向“大规模的个性化学习”,并以其规模化、个性化、共享性等特质,与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同频共振。一是推动教育范式变革。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深入,以数据驱动大规模因材施教为核心的教育新范式将成为变革方向。教育空间上,要探索构筑现实物理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的有效整合,共同打造多元学习空间。组织方式上,以班级为单位,规模化、标准化、集中化的集体教学方式将逐步被取代,要探索推动跨时空、跨地域、跨校别、跨学科、跨年级的个性化学习。教学关系上,传统的“师—生”二元结构将被打破,人工智能机器成为新型关系主体,构成“师—机—生”三元互动的智能化教育关系,除人与人外,人与机器、机器与人、机器与机器等多元教育形态将涌现。二是推动教育生态构建。要加强对数字化赋能教育的前沿研究,科学把握教育数字化对办学模式、学习方式、教育理念以及管理保障机制等带来的变革冲击,科学谋划提前部署。要根据学习者学习需求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建立多渠道数字化教育资源,建立优质教育资源线上共享机制,为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优质资源保障。三是推动教育治理优化。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师生群体及个人行为进行精准画像,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提升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决策科学化水平。加强教育数字化技术伦理安全规范制定,建立风险隐患监测、评估及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强化学校、教师、学生的数字伦理规范和数字素养教育。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邮电大学、西南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