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位一体”改革推进高等教育强市建设数智赋能高质量人才管理工作以产业创新引领全面创新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改革赋能打造西部职业教育示范高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要强化高校枢纽作用
第010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以“三位一体”改革推进高等教育强市建设
数智赋能高质量人才管理工作
以产业创新引领全面创新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
改革赋能打造西部职业教育示范高地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要强化高校枢纽作用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9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以产业创新引领全面创新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

郭辉 冯致远

  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提出,要“突出以产业创新引领全面创新,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提升市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重庆作为西部教育科技人才重要汇集地,必须加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贯通、有机衔接、良性循环的产学研融合发展新格局,从塑造教育“新形态”、下好科技“先手棋”、营造人才“强磁场”三方面着手,构建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创新生态,推动重庆全面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塑造教育“新形态”。一是在内涵上,强化教育的“创新精神”。产业创新推动教育理念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强化以“创新精神”为内涵培养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维,以适应产业创新的全要素需求。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应着力营造积极开拓的创新文化导向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依托科研训练和创新活动,让学生在自由学习和探索中拓展思维、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内在潜力。二是在外延上,拓展教育的“创新场景”。产业创新会催生多元的教育场景,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而会向数字场景、混合场景、实训场景等多场景拓展。要利用VR/XR等数字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促进产业创新与教育场景的有效结合。强化供需对接,推动高校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推进高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促进产业创新与教育场景的协同耦合。三是在路径上,探索教育的“创新实践”。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打造翻转课堂、研讨式学习及双创实践等新模式,尤其在双创实践方面,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面向大学生开展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培训,提升大学生双创能力。

  下好科技“先手棋”。一是在基础上,筑牢科技的“创新底座”。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同时鼓励自由探索,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持续稳步增加我市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确保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的比重逐步提高,加大对原创性、变革性创新研究的支持。二是在重点上,狠抓科技的“创新卡点”。以产业创新为引领,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推动科技产业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0到1”的突破。聚焦我市汽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实施产业创新提升工程。强化我市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我市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产学研合作,以“卓越工程师学院+明月湖科创园”为牵引,提质发展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和科技孵化载体,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共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三是在未来上,把握科技的“创新方向”。大力支持前瞻性产业创新平台建设,聚焦我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先进材料等主导产业集群,深化川渝协同创新,推动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建设,构建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格局。

  营造人才“强磁场”。一是在引进上,优化人才的“创新保障”。以产业创新为导向,绘制高层次人才图谱,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配置用工链,编制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为产业发展提供精准的人才保障支撑。采用“揭榜招贤”等创新引才方式,梳理需求发布榜单,面向全社会“张榜求贤”,通过精准对接、专项邀约等方式,促成相关领域紧缺人才及团队揭榜。二是在培育上,厚植人才的“创新土壤”。围绕我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发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综合高校的牵引作用和四川美术学院、西南政法大学等特色院校的多域支撑作用,高效培育多元化、高层次创新人才,厚植人才创新土壤。三是在发挥上,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人才提供全方位保障,出台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及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务,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强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通过联合研发、技术转移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2SKGH284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