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继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之后,又一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重庆是长江上游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是推动长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区域。加快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可以有效保护和利用长江沿线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助力美丽重庆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梳理千年文化脉络,讲好重庆故事。千百年来,长江是重庆与外界沟通的黄金水道,见证了重庆从巴国故地到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演变。长江重庆段,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吟咏之地,历代文人的足迹和诗词,成为我们追溯长江文化、讲好重庆故事的宝贵资源。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长江的壮丽景色,也承载了重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近代以来,长江重庆段的历史地位更显重要,作为长江上游最早开放的口岸之一,重庆在近代化浪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长江成为连接内陆与外界的纽带,促进了重庆的商业繁荣和文化交流。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成为战时陪都,长江作为人员和物资运输的生命线,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江的航运、兵工企业和抗战文化,构成了重庆近代历史的鲜明特色。当代的长江仍然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脉,不仅为重庆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也是重要的交通大动脉,支撑着重庆的工业发展、能源供应和对外贸易。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使重庆成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推动了重庆的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两江四岸”和“长江三峡”也成为重庆最靓丽的旅游名片,享誉海内外。从古代到现代,重庆在长江文化脉络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作为巴渝文化的发源地,还是近代开放的前沿阵地,抑或是现代经济、交通和社会发展的高地,重庆都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书写着属于自己与长江的辉煌篇章。
树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思维,加强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利用。中办、国办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就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出:“要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加强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挥重点建设段示范引领作用,推动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重庆段及毗邻的四川段和湖北段都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保护区,要加强重庆市与四川省、湖北省的跨区域合作,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相结合,力争将川渝段和渝鄂段打造成国家文化公园跨区域合作的“共建样板”。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要借鉴国内外线性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利用的先进经验,打造绿色生态廊道,形成文化载体密集地带,实现整体保护利用,凸显国家文化公园的整体形象。依托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一轴两廊三区四片”的空间格局,进一步加强长江沿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梳理,系统推进文物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要“把旅游等服务业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长江一直是文化旅游融合的黄金水道,长江重庆段长约691公里,串联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沿线自然地理风貌独特,三峡风光举世闻名。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为契机,实施文博场馆建设改造、遗址遗迹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系统打造等文旅融合工程,串珠成线、连线成片,形成文旅复合廊道。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是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重要抓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应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方针,以长江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为首要任务,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完善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建设,为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