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交流融合的主旋律构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滇文化的重要发现与发掘汉风夷韵犹有考加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
第007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交流融合的主旋律构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滇文化的重要发现与发掘
汉风夷韵犹有考
加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9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交流融合的主旋律构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方勤

  长江文化,源远流长,璀璨夺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一部长江文化史,就是半部中华文明史。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在2024长江文明论坛即将召开之际,重庆日报继续推出策划专版,以飨读者。

  ——编者按

  长江与黄河分别孕育了辉煌的长江文明、黄河文明,两大文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吸引、交流而产生的强劲内生动力,推动中华文明不断融合发展,辉煌灿烂且从未间断。

  在人类起源阶段,秦岭北麓距今110-115万年的蓝田人、秦岭以南长江支流汉江距今100万年的郧县人前后生长。最新考古发现的湖北宜昌九里岗遗址处于山前岗地,年代距今1.8万年(从旧石器时代中期一直延续至晚期),共出土石制品300余件,类型丰富,打制技术以锤击和砸击为主,体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石器加工技术,同时兼有南方砾石和北方小石器体系,是一处比较典型的南北方文化交流遗址。在文化起步与发展阶段,长江上中游的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和中原文明有着密切的交流,以枣阳雕龙碑遗址、宜昌中堡岛遗址为代表,其彩陶与仰韶文化有着共同特色。进入文明起源与发展阶段,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交流更加活跃,内蒙古红山文化的C形玉龙与安徽凌家滩和浙江良渚文化如出一辙。

  青铜时代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流、碰撞、融合更加剧烈。早在距今约4000年的夏纪年时期,中原王湾三期文化南下交流至石家河肖家屋脊文化,王湾三期文化高柄豆、圈足盘、小口广肩罐组合强烈植入石家河地区,考古现象与《尚书·大禹谟》中大禹以德征服三苗的“禹征三苗”相符,以及《左传》“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均表明文化认同、文化感染在禹开启王国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距今3850年的夏王朝二里头时期,典型礼器牙璋不仅北至陕西石卯遗址,更是传至长江流域的荆州肖家屋脊直至珠江流域、香江流域。考古发现夏文化开始向外扩张关键时期的八里桥遗址,有着与二里头遗址相似的“多网格”布局,处于连接中原腹地和江汉平原的关键咽喉,起到控制南方以保障二里头王都安全的作用。夏末的安徽三官庙遗址,揭示了夏王朝末期文化对江南仍然有着强烈的影响。

  进入商周时期,中央王朝推动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交流融合的力度不断加强。商代早期盘龙城遗址出土青铜器风格与郑州商城几乎一致,被认为是商王朝经营和控制南方的直接据点,并以此为据点再传至岳阳铜鼓山,以及西、东的沙市周梁玉桥、江西铜岭一带。先秦佚名《殷武》“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也显示了商王朝在文化融合上的自信与气度。商代晚期的殷墟时期,湖北崇阳铜鼓、湖南四羊方尊是商文化传播的产物,长江上游的三星堆、金沙文化的尊、罍等青铜风格受到来自中原和经过长江中游梯次传播的影响,神秘人、神铜造像也受到“禹征三苗”之后石家河玉器人、神艺术风格的感染,广州竹园岭遗址是商文化进一步南进的表现。西周王朝推行分封制,曾、唐、蔡、吴等汉阳诸姬和巴、蜀等诸侯国直接分封到长江流域,并赋予曾国“赐之用钺,用征南方”(曾国国君曾公求编钟铭文),加速了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融合。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伴随周王室式微、诸侯国相互争斗,南北交流融合更加充分。湖北京山苏家垄墓地出土的“曾伯桼簠”中,有铭文记载“克狄淮夷,抑燮繁阳,金道锡行,且既卑方”,不仅揭示了青铜时代存在一条从长江铜矿带(安徽铜陵、江西瑞昌、湖北大冶)往中原输送铜、锡资源的道路,而且指出了通过长江并经繁阳(河南新蔡县、平舆县和安徽临泉县一带)、随枣走廊送达洛阳、西安的路线。有学者指出晋姜鼎“易卤积千辆”和戎生编钟“嘉遣卤积”的铭文,记载了距今740年晋国派遣大批车队运输食盐前往繁汤交换铜料,进一步补正了“金道锡行”的存在。“金道锡行”是以铜、锡等资源为纽带,是长江与黄河在资源、技术、人才交流融合的一条大动脉。伴随着楚才晋用、人才流动等频繁交流,在楚地出土了王家咀简的《诗经》《孔子曰》,以及郭店简的《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等儒家书籍,说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伴随着楚国问鼎中原,吴越北上争霸以及秦的统一,长江与黄河文化互动更频繁、范围更加广泛,如楚国出现骆驼人擎灯的西域风格造型,越王勾践剑镶嵌来自西亚的钙钠成分玻璃,而楚国的丝绸、山字铭文铜镜远播至阿尔泰一带。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与编磬是组合演奏的乐器,可编钟铭文“黄钟、太族、姑洗、蕤宾、夷则、韦音(无射)”等是曾国继承周王朝的十二律,而编磬铭文是文王、浊文王、坪皇、浊坪皇、姑洗、浊姑洗、穆钟、浊穆钟、兽钟、浊兽钟、新钟、浊新钟等楚国的十二律,体现出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在音乐、文字方面的和谐融合。最新的安徽武王墩楚考烈王墓出土的铭文为“廿九年太后詹事丞向右工师驾隶臣乘”漆尊,“太后”是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楚国人,“廿九年”是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而武王墩出土的这件漆器来自秦国,处在战争之中的秦楚仍然交往不断。随着秦统一的到来,南北文化碰撞融合更加剧烈,云梦出土的《黑夫木牍》家书记载了秦、楚反复争夺淮阳的激烈战事,而同时代的云梦睡虎地、郑家湖墓地也揭示了埋葬鼎敦壶风格的楚人、埋葬蒜头壶小口瓮风格的秦人与埋葬羊头蹄等殉牲风格之北方草原人群共处的文化交融。而云梦睡虎地秦简《编年记》中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今过安陆”,秦始皇视察过安陆(指今云梦),也同样在这一年,《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东巡郡县”“上泰山立石头封祠”。这些是秦统一后,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从而开启了华夏文明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写照。

  简而言之,在秦统一前,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有五次大的交流融合。进入汉以后,随着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国际视野更加宽广、文化交流更加频繁。17世纪兴起的万里茶道,从福建、湖南、湖北到俄罗斯再到欧洲大陆,并且沿用至今,是一条“活着”的文化遗产传播路线。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作者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