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之韵 鸟兽之歌向善而生,人间处处都是雪山大地人与城市的遇合,值得记录昆仑是什么
第008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文物之韵 鸟兽之歌
向善而生,人间处处都是雪山大地
人与城市的遇合,值得记录
昆仑是什么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9 月 2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与城市的遇合,值得记录
——《城史记:我读过的十座城市》读后
甘武进

  “富顺,我诞生之地。祖母的故乡。1949年祖父全家六口迁此,姑姑和两位叔叔在此出世。我是家族里最后一个在富顺长大的孩子。”“我的好友邱小石说:‘杨早一写富顺就是个文学家,一离开富顺就只是个评论家。很奇怪。’”在《城史记:我读过的十座城市》这本书里,作者如此叙述令人产生浓厚兴趣:这个地方除了出盐,也出过才子,明代有熊过,清代有刘光第,民国有李宗吾和陈铨。

  作者杨早,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作者选择了从童年到当下与自己发生联系的十座城:富顺、成都、广州、北京、天津、高邮、南京、上海、西安、合肥,阅读它们,思考它们。从熟悉的街头、生活趣闻、文献档案来揭开城市的过往,拼贴出一幅幅生动的城市图景,不经意地抖落出一个人、一条街或一段历史。作者举重若轻又妙趣盎然的笔调,让读者在愉悦的阅读中产生共鸣,一座座城市的样貌、性格、味道都因此变得活灵活现。这透露出《城史记》的一种书写原则。事实上,这十座城市都是与作者发生过“联系”的,重点在于“我”的介入。

  “成都,母亲的故乡。我在这里读了一年小学、一年中学。”民国文人到过成都的,都一口咬定,成都像北平。先贤们说得虽有道理,但在直觉上,作者从未觉得住过四五年的成都,与已住了20多年的北京,有多少共通的地方。“威远老乡罗念生的比喻我比较认同:‘燕京城像一个武士,虽是极尽雄壮与尊严,但不免有几分粗鲁与呆板;芙蓉城像一个文人,说不尽的温文,数不完的雅趣。’”关于成都人,作者总认为成都更像上海,它们都有一种女性的味道:上海每每被笑谑为“小男人之都”,成都也盛产怕老婆、会做菜的“耙耳朵”。

  “打开父亲给我带的礼物。细长的金属罐子,天气很热,摸上去多少有点凉意,头上有个拉环,一使劲,开了!喝了一口,妈呀!这是什么美味啊!清甜……甜……回味……还是满口的甜!”“1979—1982年,父亲在华南师范学院读研究生。1991—1995年,我就读于中山大学。1995—1998年,在广州媒体工作。”1981年6月底,作者父亲从广州带回电视机、易拉罐。易拉罐里装的是蔗汁。作者说,富顺的甘蔗我吃得多了……绝对无法提供这罐子里那种既清爽又甜到有点发齁的奇特风味。嗯,这就是来自广州的馈赠。

  高邮是作者的祖籍所在。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去高邮肯定不是被旅游景点吸引,毕竟扬州、苏州、南京这些重点旅游城市都离得不远。他们大抵是奔着文化名人来的。“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本是高邮的两张名片,而汪曾祺在当下的阅读热度方兴未艾。很多“汪迷”心心念念,想亲身来看一看《受戒》中明海出家的菩提庵,《大淖记事》中的大淖……或许看了后,多少会有些失望,但正如“顶级汪迷”苏北所言,小说里的地名与人物立时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凭空想象。

  “我是习惯把西安呼作长安的。”“长安”这个词似乎很有些魔力,念起来禁不住悠然神往,一句“举头见日,不见长安”能让人想上好半天。它的古意总是会从每一块砖瓦中氤氲出来。每一个中国文人,都怀着朝圣的心情到来,带着惘然的感慨离开。“我辈岂是蓬蒿人”“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王维、杜甫……都来过,又都走了。这些文豪或短或长的驻留,为霸气四溢的长安添上了颇为浓厚的文化色彩。

  阅读城市是比生命更漫长的历程,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遇见不同的城市,能看见不一样的风景,燃发不一样的火焰。观察它,思考它,感受它,人与城市的遇合,值得记录,也值得分享。“那些我去过的、想去的城市,都在我的书架上,什么时候抽出来阅读一两段,补几条笔记,划上后续的折痕。像呼吸一样自然,像购物一样疯狂,像生死一样无常。”作者对城市爱憎分明,与居住时长无关,喜欢或厌恶,都是个人与城市遇合的回响。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