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砂之路:长江流域2000年前经济文化互动的一个例证构建长江文明标识体系 推动长江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书写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绿色新篇章长江流域文化的开放观
第011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丹砂之路:长江流域2000年前经济文化互动的一个例证
构建长江文明标识体系 推动长江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书写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绿色新篇章
长江流域文化的开放观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9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建长江文明标识体系 推动长江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叶润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长江文明标识体系,推动长江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举措。

  长江文化的重要地位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流过青藏高原、江汉平原和江南水乡,除干流外,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8个省级行政区,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长江流域自然资源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沃土,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发展进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重庆巫山龙骨坡、丰都烟墩堡,四川稻城皮洛,云南元谋人遗址、江川甘棠箐、富源大河,贵州盘县大洞、贵安招果洞与牛坡洞,湖北十堰学堂梁子、恩施建始人遗址、荆州鸡公山,湖南道县福岩洞,安徽繁昌人字洞、和县龙潭洞、东至华龙洞、巢县银山,江苏南京汤山,福建三明万寿岩……从亚欧大陆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到基本呈现连续演化的直立人和现代人化石地点,一系列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发现,使长江流域成为研究世界人类起源与演化最重要的地区之一,也为“现代人起源多地区进化说”和“东亚直立人到现代人连续进化说”提供了科学实证。

  重庆巫山大溪、忠县中坝,四川宜宾石柱地、金川刘家寨、成都宝墩,贵州威宁中水,湖北宜都城背溪、郧县辽瓦店子、京山屈家岭、天门石家河,湖南道县玉蟾岩、澧县彭头山、城头山、洪江高庙,河南南阳黄山,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安徽郎溪磨盘山、含山凌家滩、怀宁孙家城、潜山薛家岗等一系列新石器时代的中心聚落遗址和城址的发现,基本连续完整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的构建,展现了长江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古国时代的生动图景,实证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四川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重庆云阳李家坝,云南昆明羊甫头、大理祥云大波那,湖北随州叶家山、云梦郑家湖,江苏无锡鸿山、阖闾城、句容与金坛土墩墓、苏州木渎,浙江绍兴印山越国王陵等夏商周时期丰富厚重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彰显了长江流域悠久灿烂的古代青铜文明成就。

  四川石渠石刻、成都都江堰、老官山、江南馆街唐宋街坊、安丙家族墓,重庆合川钓鱼城范家堰、渝中老鼓楼衙署,上海青浦青龙镇、志丹苑水闸,浙江上虞禁山越窑、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窑与寺龙口越窑等秦汉至明清时期大量历史文化遗存的发现,凸显了长江流域的重要政治、经济地位以及长江流域古代先民在科学、艺术、文化、社会、思想等多方面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江流域留下了不可胜数的革命文物遗存和重要精神标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沿线人民更是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无数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和大量工农业遗产。

  构建长江文明标识体系

  旧石器时代最初的人类技术创造,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生产、精美玉石器陶器制作及其所体现的数学几何知识与天文历法思想,史前长江流域先民的筑城技术与城市规划理念,夏商周时期精湛的青铜采冶与铸造工艺,巴蜀、楚曾、吴越等南方古国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创造,屈原、李白、杜甫、韩愈、张载、朱熹、王阳明等先贤名哲及其所阐发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重要思想,巴文化、楚文化、徽文化、桐城派文化等地域文化……长江流域古代先民不仅创造了灿烂厚重的物质文化,而且在法治、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创造了极具源头性和集大成性的思想文化。

  深入挖掘古代长江流域在科学、艺术、文化、社会、思想等不同领域的标志性成就,深刻阐释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核心价值,科学构建长江文明标识体系,对于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演进格局,丰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文明观,理解伟大民族精神和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根基,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推动长江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一要紧紧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全力推进长江流域重点项目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全面揭示长江流域在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二要不断深化对长江文化遗产基本特征和保护方式的规律性认识,分门别类、科学有序、统筹推进长江流域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各类研学旅游基地建设和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与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同类型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三要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坚持守正创新,推动长江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深化文旅融合,让长江文明标识体系构建和长江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好惠及长江沿线人民群众。

  (作者系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