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砂之路:长江流域2000年前经济文化互动的一个例证构建长江文明标识体系 推动长江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书写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绿色新篇章长江流域文化的开放观
第011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丹砂之路:长江流域2000年前经济文化互动的一个例证
构建长江文明标识体系 推动长江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书写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绿色新篇章
长江流域文化的开放观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9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丹砂之路:长江流域2000年前经济文化互动的一个例证

李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如何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在2024长江文明论坛即将召开之际,重庆日报推出策划专版,以飨读者。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务川大坪汉墓出土的朱砂勾勒出2000年前长江流域经济文化互动的历史图景,为推动长江文化保护传承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注脚。

  2007年秋,由我担任领队的考古队伍在大坪汉墓群一座砖室墓的填土中发现了33颗玉米粒大小的朱砂。乍看起来,它们与普通石子无异,只是颜色暗红。这一发现令人振奋,在之后的清理中,我们把寻找朱砂作为一个重要方向。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在所清理的47座墓葬中的24座里发现了朱砂,占墓葬总数的51%,这是大坪汉墓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结合对大坪当地民俗的调查,我们对墓底撒朱砂的葬俗提供了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宗教用途。当地阴阳先生在现今的丧葬活动中仍偶用朱砂,其所起的作用据称可“呼龙接脉”。阴阳先生认为朱砂是一种浑然天成的灵性之物,在一处风水不佳的地势,投以朱砂,可沟通地气,将好的龙脉引过来。二是财富象征。当地民间曾认为最值钱的几种矿物质和金属依次为朱砂、水银、黄金、铜、锡,朱砂列首位。

  朱砂,又名丹砂、辰砂,化学名为硫化汞(HgS),是炼汞的主要矿物原料。中国古代,朱砂被用作彩绘颜料、药品、炼丹原料和宗教物品等,历数千年而不衰。距今6000多年前的河姆渡居民就用朱砂作彩绘颜料,朱砂用于丧葬活动始于仰韶时代中晚期(距今5300—4700年),殷商时期的墓葬中有用朱砂撒盖死者的实例。自战国时期起,由于炼丹术的兴起,朱砂成为炼丹的主要原料之一,经秦汉,在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直至宋代都有相当的发展。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战国时期巴人墓葬中曾有朱砂出土,是巴人较早认识和使用朱砂的例证。

  根据现代科学调查,我国朱砂主要分布在四个汞矿成矿区:昆仑—秦岭成矿区(甘南、陕南等地)、三江成矿区(川西和云南中西部)、武陵成矿区(湘西黔东、川东南、鄂西南)和右江成矿区(滇东南、黔西南和广西)。古代文献中,朱砂的产地则有巴、越、辰州等,如许慎《说文解字》称:“丹,巴越之赤石也。”可见湘、黔、渝毗邻的“武陵成矿区”,即贵州铜仁、万山、务川,湖南凤凰、新晃、保靖和重庆酉阳、秀山一带,自古就是朱砂的重要产地。务川朱砂开采在明代颇为兴盛,明嘉靖《思南府志·地理志·风俗》称居人以“采砂为业”,又因“务川有砂坑之利,商贾辐辏,人多殷富,善告讦,难治。长吏多不能久,必以罪罢去”。

  大坪西汉早期的墓葬中即已使用朱砂,并一直贯穿整个墓地的始终。结合务川当地朱砂蕴藏量极其丰富的现实,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墓中所出朱砂即产自当地。为证实这一推测,发掘过程中,我们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科技考古实验室合作,对墓内、矿山和河流中的朱砂进行了采样分析。初步检测结果表明,各地点朱砂的S同位素一致,这表明,墓内的朱砂即出自当地。这将务川朱砂开采史自明代大幅提前至汉代,并用实物的证据改写了贵州朱砂开采史。换言之,“武陵成矿区”朱砂开采的时间当不晚于西汉早期。

  考古发掘材料显示,大坪汉墓与峡江地区汉墓风格接近,而与贵州南部的汉墓略有差别,特别体现在出土物上。如蒜头壶、半边顶的陶屋模型等遗物不见于贵州南部的汉墓,而在峡江地区汉墓中较为多见。此外,形制相同的“熊”柱碓房、井盖模型、陶俑等在峡江地区汉墓里也较为多见。大坪汉墓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表明其与峡江地区汉墓是一体的,其中至少存在秦和巴蜀两种文化因素。务川境内目前尚未发现早于汉代的文化遗存,鉴于汉墓面貌的一致性,似可认为活动在这里的人群是汉初逆乌江及其支流或沿其他线路,自峡江地区进入务川一带的,而当地丰富的朱砂蕴藏可能是促使这一人群进入该地区的重要原因。

  长江是一条文化的通道,是跨越历史时空流动的线性文化遗产,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古老的长江润泽了广袤的土地和沿岸的百姓,承载了几千年的族群记忆,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务川丰富的朱砂蕴藏,可能是导致峡江地带的人群逆乌江及其支流向上移动进入该地的重要原因。而随人群的南来,大量丹砂顺乌江而下,再沿长江销往各地。如任乃强先生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所说:“其丹循此水,转乌江至枳,运销全华”,由此织成一条红色的“丹砂之路”。

  湖南博物院在进行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朱砂彩绘研究时发现,部分陶器和帛画上的硫化汞通常伴随比较高的钡。华南地区朱砂矿床中,务川汞矿以辰砂和重晶石(硫酸钡)共生为特征,另外辰砂和重晶石都属于重矿物,若是以矿石粉碎水飞的方式进行筛选,很有可能在成品朱砂颜料里面会混入重晶石。哈佛大学对其馆藏的部分汉代彩绘陶器检测也发现朱砂颜料中混入重晶石。按矿物组合来看,马王堆很可能是用了“武陵成矿区”朱砂。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殷墟中朱砂的来源,最有可能是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地区。如此,“武陵成矿区”丹砂“运销全华”的贸易网络已若隐若现。未来,采集各地朱砂样本,通过包括S同位素在内的多科学手段的分析,这条红色的“丹砂之路”有望得以更加清晰地呈现。

  (作者系贵州省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