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博物馆策划实施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早已落下帷幕,一篇刊载于《人民文学》(2024年)第七期的长篇散文《八千年的凝视》,又掀起了一场关于汉字永不落幕的“文学特展”。
该文作者姜明通过细细描摹这场盛会,如数家珍般解读了汉字何时生成,汉字构造有哪些神奇故事,如何从汉字中寻觅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引领读者进行了一场汉字流变的追本溯源,展开了一场关于民族精神内涵的酣畅书写。
汉字赋予中华文明的盛大荣光,从作者与特展上那片褐黄色的贾湖龟甲“安静地对视”,逐渐散发。
作者以一位作家的想象、书法家的眼光,兼具文史学者的哲学思考与严密逻辑,满怀激情地论证中华文明有实物可载、生生不息延续的历史,距今至少持续了8000年。
世界文明史8000年来从未中断,是何等令人震撼!这些有生命的汉字,是保存至今、使用至今,并且将一直延续下去、“永远无限制地使用”的中华瑰宝,其本身就是一部极其壮观的辉煌历史。
作者写道,中华文化与文明的源远流长,不止于厅堂之内、高阁之上、文物之中,还在社会大众之中、普天之下、人人之间。
文章开篇,等待进入博物馆时,作者与坐在轮椅上从广元青川来的残疾人相遇,即是普通中国人饱受汉字荣光沐浴的例证之一。
善于旁征博引,巧妙勾连,将深邃的思想融入妙趣横生的文字之中,是姜明散文的独到之处。
《八千年的凝视》是一场追本溯源的汉字探秘,引经据典挖掘汉字的出生、成长、成熟。特展中相关文物别具一格的解读,汉字不只是汉字,文物也不只是文物,而是代表意义深远的中国文化和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代表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浩瀚历史。
姜明散文的风格,还在善于观察,把观察结果用形象贴切的语言表达出来。
比如“字,就是屋檐下的孩子”,把字比喻成婴孩,于是字就有了生命,就会成长,也就有了思想。
“我突然有些明白大家排队踊跃看展的意义……就如同返乡回家”,用离乡的孩子回家比喻人们踊跃观展,将两者如一的心情无隙等同,如此赋予汉字以情感,汉字的生命也就可以永恒。
“汉字是工具、是艺术、是精神,说白了汉字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我们的目之所遇、耳之所闻、身之所趋、心之所往,是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深切感知“汉字是所有中国人的盐”“汉字还是所有中国人的眼”。
姜明散文的文字美感,不仅在于语言凝练,也不只在于富有韵律,更在于他给予文字思想,让文字动起来,让读者感受到文字的呼吸,感受到文字散发出来的气息。
《八千年的凝视》中,关于青铜鼎、龟甲符,还有李斯篆的描写,无一不具神韵,无一不使读者心潮澎湃。
特别要强调的是,本篇散文中的“凝视”,应该算是作者对中华文化的独特思考。
一只8000年的“眼睛”,既是对8000年来中华文明的回顾,也是对数千年后中华文明的展望。
这种以文学方式书写的历史,并非全是虚构,而是作者在非虚构上进行了一定的虚构。这样的虚构可以看成是对缺失历史的巧妙弥补,或者是对重现历史的合理想象。
作者用他丰蕴的文史知识、专业的书法技巧、敏锐的新闻广角,以及作家的幽默风趣、诗人的热情豪放、艺术家的专注和浪漫,给汉字树立了一座巍峨高耸的丰碑,让汉字蕴藏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永远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