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鸽图》到《移舟霭壑图》昨天的打鱼工,今天的护渔人走进卢作孚的历史现场为汉字立一座丰碑
第004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从《百鸽图》到《移舟霭壑图》
昨天的打鱼工,今天的护渔人
走进卢作孚的历史现场
为汉字立一座丰碑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9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百鸽图》到《移舟霭壑图》
——向往和平与美好的历史见证
凌承纬

  图①:《百鸽图》

  图②:《移舟霭壑图》(凌承纬供图)

  一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抗战时期,中国美术家向盟国、盟军领导人赠送绘画作品,以此争取他们和盟国人民对中国抗战事业的支持和同情。其中,以张书旂赠送《百鸽图》一事,最具代表性和社会影响。

  1940年11月,中央大学教授张书旂向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赠送巨幅中国画《世界和平的信使》(即《百鸽图》)。

  张书旂在1941年就去了美国,1957年病故他乡。时间流逝,他和《百鸽图》的历史也逐渐被人们淡忘。

  2008年起,在进行中国抗战美术史的研究过程中,我和团队在尘封已久的历史故纸堆中发现,1940年末至1941年上半年这一段时间里,大后方的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上有不少关于张书旂创作《百鸽图》赠送给罗斯福,祝贺他第三次连任美国总统,并以此表达中国人民期盼世界和平愿望的新闻报道和记叙文章。

  2010年,北京大学教授丁宁在美国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偶然认识了张书旂先生的儿子、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少书。

  经丁宁介绍,我与张少书建立了联系。其后一年多时间,我在与张少书之间数十封电子邮件的交往中,对张书旂的历史和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同时,我产生了把张书旂包括《百鸽图》在内的艺术作品引进回国展出的想法。我想让这位曾经为中国抗战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后来又远渡重洋,在北美各地克服种种困难不遗余力宣传、介绍、传授中国绘画艺术,努力促进中国人民与北美人民之间的交往,而今却被淡忘的艺术大家重新回到国人的视野中。

  丁宁还对我说,张少书曾经告诉他,张书旂生前曾多次与家人谈到想回国办展、展览地点首选重庆的意愿。这更坚定了我要把他的艺术引进回来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当时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陈航的赞同和支持。

  二

  2011年6月,我以重庆市政府文史馆馆员的身份提交了一纸建言:《关于举办张书旂中国画及艺术传承作品展览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报告》。

  建言经文史馆上报市政府,不久便获批准、采纳。

  这一年岁末,我与活动主办单位的同仁先后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美国罗斯福图书博物馆和斯坦福大学等地,致力活动的筹备工作。

  在位于纽约市郊海德公园内的罗斯福图书博物馆里,管理人员向我们展示了70年前罗斯福总统就职典礼时悬挂于白宫墙上、至今完好如初的《百鸽图》原件。

  画家精湛的技艺和荡漾于画间的温馨和平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经过紧凑而有序的筹备,2012年4月28日,《张书旂中国画及艺术传承作品展览》在重庆隆重举行。

  美国及中国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所藏的112件张书旂国画作品,以及其传人的100件作品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公众见面。历经岁月洗礼,《百鸽图》也第一次远渡太平洋回到它的故乡。

  当年,重庆日报以《71年后 “百鸽”万里飞回山城老家》的通栏标题和整版篇幅文字详细介绍了《百鸽图》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曾经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

  张书旂生前想回国举办展览、展览地首选重庆的遗愿得以实现,让年过六旬的张少书倍感欣慰。

  抗战期间,张书旂除了向罗斯福赠送《百鸽图》一画以外,还曾向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加拿大总理麦肯齐·金赠送了他的中国画作品。

  送给丘吉尔的《云霄一羽》是1941年张书旂赴美途中滞留香港期间创作的,该画还由被称为“江东才子”的杨云史配诗。

  1941年11月9日《香港星期天信报》载文《一份赠予丘吉尔先生的中国礼物》,同时刊登了这幅画作的图片和配诗。

  《云霄一羽》现存丘吉尔故居英国查特韦尔庄园。

  三

  在研究张书旂赠送画作的过程中,我想到一个问题:抗战期间是否还有其他中国艺术家把作品赠送给盟国、盟军的领导人?这是否应该作为中国抗战美术史研究中一个继续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内容?

  我以为这种馈赠不仅仅是一种礼仪之举,更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在国难深重之际自觉的历史担当。

  果然,不久前,我便有了新的发现!

  2024年6月,我抵达伦敦的第一天就来到大英博物馆。

  进入博物馆大厅后,我径直走向了中国馆。中国馆是一个狭长方形的展厅,入口正对面远处的展墙上镶嵌着一幅巨大的壁画《三菩萨图》。

  这幅制作于15世纪的大型壁画原在我国河北省行唐县境内的清凉寺中。上世纪20年代被英国人切割成12块运回伦敦,后来又被捐给了大英博物馆,成为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的镇馆之宝。

  不经意间,《三菩萨图》旁边不远处墙上的一幅卷轴山水画引起我的注意。清新脱俗的气象,精练老道的笔墨,似曾相识。

  我凑近一看,《移舟霭壑图》,这是一代宗师黄君璧之作!

  黄君璧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由南京入蜀,应聘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与徐悲鸿、陈之佛、张书旂、许士麒等人同事。

  他的山水画功底深厚,尤以描绘云水瀑布见长。其作品构图严谨,笔法苍朴,墨色雅俗共济。

  置身《移舟霭壑图》前,让我为之一振的并非是绘画的精到和笔墨所描绘出的恬静安适,而是画中题跋和画旁说明牌上的文字内容。

  画作右边跋文为:“移舟便住烟霞壑,绿水青山长对吟。壬午年春画于柏溪,黄君璧”。

  卷轴画旁边说明牌上内容中文意思是:《移舟霭壑图》黄君璧(1898—1991)作。这幅优美的山水画创作于1937—1945期间。画中的题跋隐约揭示了这个时期的动荡。

  黄君璧于1942年春在中央大学柏溪分校(位于现两江新区康美街道柏溪社区)创作了《移舟霭壑图》。1942年圣诞节之际,这幅画作被辗转赠送给了英国将军诺埃尔·欧文(1892—1972)。

  我推断,1940年底张书旂向罗斯福赠送《百鸽图》一事在国内外社会影响较大,黄君璧与张书旂同事于中央大学,可能受其启示和影响。

  其实,对历史过往的深究和推断并不重要,学人治学使然罢了。重要的是:中国艺术家的杰作,成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递增友谊的象征;优秀艺术所表现出的,伟大民族对世界和平与世间美好的憧憬和向往。

  《百鸽图》和《移舟霭壑图》都见证了这一点。

  (作者系重庆市政府文史馆馆员,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所长,重庆市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