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鸽图》到《移舟霭壑图》昨天的打鱼工,今天的护渔人走进卢作孚的历史现场为汉字立一座丰碑
第004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从《百鸽图》到《移舟霭壑图》
昨天的打鱼工,今天的护渔人
走进卢作孚的历史现场
为汉字立一座丰碑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9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潮

走进卢作孚的历史现场

杨尚鸿

  纪录片《卢作孚》以《书生》《船王》《布衣》《园丁》四个篇章,真实再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卢作孚先生的传奇人生和主要成就,彰显了他终其一生都在探索和实践的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教兴国理念。

  该纪录片在内容和形式上皆具创新性,堪称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佳作。

  首先,《卢作孚》的创作扎根于历史人物研究的丰硕成果之上,导演徐蓓带领团队把纪录片创作本身变成了一种研究式的重返历史现场,建构起历史人物讲述和当下经历者、研究者讲述相连接的共生叙事。

  这不但是对卢作孚这个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中国近现代史上“启蒙与救亡双重奏”的历史回望,也注入了当下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现实关怀。

  该纪录片以卢作孚一生三个阶段的身份主题构成篇章结构,展现了他作为一介书生的成长:追随先辈、教育报国,以创建民生公司实现实业救国,在抗战的工业西迁中创造“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奇迹,以产教融合方式在大后方发起乡村建设实践。

  这些事迹形成跌宕起伏、极富张力的叙事节奏,但在叙事线上却不拘于完全的线性时序,而是采用螺旋式递进,并首尾照应。

  在视听艺术层面,徐蓓继续了她在《大后方》《西南联大》《九零后》等历史文献纪录片中“解放表现力”的做法,创造出由多重声音和多元画面交叠在一起的活态档案,它们似乎从历史封尘中被激活,形成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影像。

  影片的多重声音结构设计巧妙而流畅:第一种话语声是纪录片的作者叙述,即由电影演员陈瑾配音的解说词;第二种话语声是纪录片中主要人物的讲述,即摘自《卢作孚自述》的配音。

  解说词信息饱满却又精练、节制,配音风格客观平实却蕴涵着温暖,人物自述不但呈现珍贵的历史细节,且无不彰显卢作孚本人超前的思想意识和实践家的智慧,给今人以极大的启迪和感动。

  这两个声轨交替进行、贯穿全片,构成主要叙事弧线。不仅如此,这种多重的声音结构设计,还体现在不时穿插的卢作孚研究者、见证者的追溯、回忆、介绍和评论的同期声。

  此外,该纪录片基本弃用了戏剧性的搬演手法,而是着力营造一种新颖的声场和声景,大量使用各种音效空镜,如酣畅淋漓的川江号子、方言顺口溜、模拟环境声,某些能起到叙事作用的音响化的配乐,再加上抒情性的音乐和片尾插曲配置,使观众在沉浸式的观影中审美情感得到升华。

  相应的,纪录片《卢作孚》还打破了单一影像的常规,采用了丰富多样的画面影像造型:影片多处插入用于再现叙事的动画或说明性、象征性的演示动画,还有与老照片、文本资料并置,反映人物行为的极富风格化的水彩插画。

  例如,第四集中,在提及卢作孚曾于公司刊物上发表“公司的灵魂”一文时,就把原期刊封面照片叠化为具有“稚拙派”画风的水彩动画。

  这些风格化、碎片化的动漫美术影像与戏剧性的摄影造型影像,激活了史实的多元表达,既参与建构了历史的真实,也适应当今网络传播的视听风格,可以吸引更多年轻受众走近传记人物卢作孚,走进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艰难道路上奋斗的一代民族精英的历史现场。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