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qì)、卣(yǒu)、釐(lí),盉(hé)、觚(gū)、斝(jiǎ),如果没有注音,你还能读对这些字吗?最近,“博物馆热”席卷各地,但在参观过程中,一些展品说明牌中的生僻字没有标注拼音,让观众傻了眼;一些展品说明太过简略或专业,也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生僻字不标拼音,让人难以识别;介绍词惜字如金,让人看得不明就里。近年来,早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呼吁:博物馆对于文物展品的介绍,应当“明白点”“详细点”“友好点”,而不是字怎么念,要靠观众来猜,文物到底是什么、干什么用,观众也只能猜。
博物馆,就像一座拥有无尽宝藏的神秘宫殿,而文物标注和文字说明,则是开启这座宫殿的“钥匙”。游客们需要通过“钥匙”,认识文物、了解文物、读懂文物。而生僻字不标拼音传递出的“高冷范儿”,不仅难住了众多游客,还“困”住了文物及其故事的传播。
与生僻字不见拼音、文字介绍只言片语相比,一些博物馆的做法值得关注。比如在内蒙古博物院,一些说明牌全文标注了拼音和注释,即使是小学生也能通读;一些展品说明牌则介绍得格外详细,如一件名为“冰穿”的展品介绍语,不仅告知游客这是“冬季人们凿冰捕鱼使用的工具”,还介绍了其使用方法。也有人认为,文物说明牌的拼音标注和文字介绍过多,不仅看起来累,也会削弱观众对文物的探索兴趣,不如自己寻找更多资料、主动去求证。
博物馆说明牌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出于以观众为中心、兼顾不同需求的考量,可以采用“博物馆+科技”模式,探索创新展陈方式。比如,在说明牌下方标注微信导览索引号,观众直接回复文物编号至官方微信服务号,即可跳转至导览界面,提供语音导览服务;或者标注微信二维码,观众直接扫码即可认识文字、了解更多。有的博物馆还通过VR导览,让游客在VR眼镜中识别相关文物或点位,自动播放动画导览。
如此这般,将文物标牌上的静态生僻名称和文字介绍转换为动态文字,让文物更好地“活”起来,传递专属于那个时代的人文情怀与审美情趣,让游客看得省心、游得开心,岂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