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理论学习与文明实践相融合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强化有组织科研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向组织化要效能推动渝派文艺“攀峰登顶”
第011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推进理论学习与文明实践相融合
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强化有组织科研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向组织化要效能推动渝派文艺“攀峰登顶”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8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策谏言

强化有组织科研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陈美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础。高校作为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关键交汇点,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组织科研是高校实现科技创新建制化、体系化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重要形式,也是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重要实践。高校应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机制改革,强化有组织科研,不断提升高质量科技供给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贡献。

  推动有组织科研理念转变。高校要坚持“四个面向”,实现从“自由探索、兴趣驱动”为主的松散科研理念向“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的有组织科研理念转变。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聚焦产业发展需求,瞄准重大产业技术背后的基础性理论和关键性原理,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要推动自由探索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善于把世界科技前沿与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提出科研前沿问题,从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提升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原始创新能力。

  推动有组织科研模式创新。从内部来讲,高校要打破传统以学院、学科为单位的科研组织体系,以科研目标与项目为驱动,积极组建跨学院、跨学科的多学科领域交叉创新力量,促进科研资源集群化发展,形成矩阵式学术组织结构,推动科研组织向体系化、建制化转变,实现聚可合力攻关、分可独立作战。从外部来讲,要积极探索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全面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高校与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或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实现重点领域技术突破,加速科技成果的落地和推广,让高校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创新体系中“出题有位、答题有为”。

  推动有组织科研体系重构。高校要创新重大科研项目组织机制,加强有组织科研战略谋划,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发展大局,积极参与国家与区域重大科研计划设计,聚焦战略高技术和高端产业等领域策划布局项目,在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领域汇聚资源,避免投入“碎片化”现象。创新重大科研平台培育机制,引导科研创新平台从“自由生长”向“定向发展”转变,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任务,加快重点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交叉科研创新平台布局,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打造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增强对产业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创新重大科研团队组建机制,瞄准现代化产业发展需求,加强高端科研创新人才引育,在重大任务实施或重大平台建设过程中,以共同价值观、共同攻关目标为牵引,大力推动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组建导向鲜明、方向集成的跨院校、跨学科、建制化科研创新团队,形成科研创新人才支撑体系。

  推动有组织科研落地见效。高校要加强有组织科研顶层设计,从学校层面打破学院、平台、团队之间的壁垒,形成参与各方联动、各司其职、协同合作的联动机制。深化有组织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坚决克服“五唯”痼疾,落实以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研分类评价制度,试点以科研团队为单元的创新成效评价机制,深化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改革,引导科研人员协同创新。夯实有组织科研创新根基,优化学科交叉融合机制,积极探索师资跨学科聘任、人才跨学科培养、资源跨学科共享等新机制,优化学科建设、人才团队、科研平台等资金一体化配置。加快构建有组织科研的文化环境,积极营造勇攀高峰的学术探索氛围,形成互惠共赢的科研合作风貌,推动形成开放创新生态。

  (作者系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