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促进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双城经济圈养老服务一体化以区域一流营商环境法治化助力双城经济圈建设以“三融合”促进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大力促进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加快推进双城经济圈养老服务一体化
以区域一流营商环境法治化助力双城经济圈建设
以“三融合”促进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7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三融合”促进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王春艳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职业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关联密切的类型教育,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区域优势互补,解决区域人才供需矛盾的重要抓手。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还存在融合机制不够完善、资源共享不够充分、合作协同不够深入等问题,要加强政策融合、产教融合、资源融合,构建适应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机制。

  以政策融合推进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的政策融合,要求在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形成两地政府、教育部门、产业界以及其他相关利益方共同参与、协同工作的机制。一要注重顶层设计,促进成渝两地职业教育政策融合。重庆市教委和四川省教育厅共同制定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为推进成渝两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制定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时,成渝两地政府部门需共同参与,确保政策内容能够反映两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二要注重协同联动,抓好成渝两地职业教育政策落地。在实施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时,成渝两地教育主管部门需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保障政策执行的同步性、资源调配的协调性以及成效评估的一致性,避免出现执行力度不一、步调不一致等问题。三要注重迭代更新,形成政策调整联动机制。成渝两地教育部门要建立定期评估和反馈机制,定期商讨沟通,根据政策实施的效果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及时对职业教育相关政策进行调整,确保职业教育政策紧跟成渝地区经济发展需求。

  以产教融合推进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协同发展。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融合不仅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成渝两地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首先,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是实现产教融合的基础。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正逐步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方向发展。成渝两地职业院校可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优化专业设置,确保培养出的专业人才能够满足市场实际需求。其次,技能培养与产业技术发展同步是产教融合的重点。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日益广泛,职业教育必须跟上步伐,不断强化校企合作,引入先进生产线和设备,让学生在校就能接触行业前沿的技术和工艺。再次,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是产教融合的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需求目录》数据显示,现代服务业、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三大产业集群人才需求最为旺盛。成渝两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可适度向这些专业倾斜,增开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以资源融合推进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校际交流与合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的资源融合,主要包括主体资源、教育资源和特色职教品牌的融合。一是加快构建成渝“双圈”职业教育共同体。坚持成渝“一盘棋”,逐步引导两地职业教育进一步增进理念认同、发展认可和目标同向,鼓励两地职业院校间的师生交流和互动,营造开放包容的教育氛围,鼓励创新和协作。二是搭建成渝“双圈”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鼓励成渝两地职业院校合作开发新课程,适应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建立教学设备共享平台,优化两地职业教育的硬件资源配置。通过租赁、捐赠等方式,实现教学设备共享互通,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三是打造成渝“双圈”职业教育标志性成果。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共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同开展“巴蜀工匠”评选;在高规格学科及实训基地建设上,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创建一批全国知名特色学科、特色实训基地;在高水平技能比赛上,通力合作,取长补短,支持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

  (作者单位: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