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的重大战略部署,构建一个更具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加快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举措,是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必要和紧迫。因此,要结合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持续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让传播矩阵更有效力。当前,数字媒体技术迭代跃升、全球受众结构持续演变,多点开花、全方位推进的国际传播立体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一方面,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要树立战略传播意识和系统性思维。紧密围绕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价值、战略安全不断优化媒体布局,依据功能定位和传播实效重组媒体矩阵,以重大工作任务为抓手,围绕中心工作部署媒体渠道、配置传播资源,避免“一拥而上”,打好媒体矩阵协同配合的“组合拳”。继续发挥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在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中的支撑作用,统筹协调不同区域不同层级地方国际传播工作,优化资源配置,在立体化的区域国际传播体系中凸显差异、形成合力。另一方面,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要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支持主流媒体加快向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转型,优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联动机制,构建融合发展的立体传播新格局。扩大主流媒体在全球重点区域和国家的覆盖力、影响力,分国别分区域优化布局平台矩阵。鼓励主流媒体深耕特色业务,突破媒介形态边界和产业壁垒,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媒体国际传播品牌栏目和精品项目。
不断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流程,让传播决策更有效力。国际传播资源是稀缺资源,国际传播资源投入的整体效果和影响力有赖于传播决策和工作流程的科学性。要强化对重点工作资源投入的事前论证,加大国际传播工作的循证决策力度,尽快编制国际传播工作的循证决策指南或循证案例库。要突出实时监测与反馈机制在国际传播工作流程中的关键作用,加强国际传播智能化建设,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效果监测和分析研判的科学性和精准度。要以提质增效为导向优化国际传播绩效与评估指标体系,摒弃唯流量、唯数量的粗放式考核方式,将民意调查和认知行为追踪数据等实证检验标准纳入传播效果评价。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估体系,全面客观反映国际传播工作的实际效果。
精心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让传播话语更有效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新时代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善于捕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加强中外话语的共通与共鸣。紧密围绕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国际传播叙事体系,以全球治理等国际共同关注的议题为叙事轴线宣介中国方案、传播中国价值、增强全球认同、引发全球共鸣,推动中外话语及价值观层面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要特别注重叙事创新,着力提高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文化感召力、话语说服力、舆论引导力。深入挖掘中华文明中蕴含的思想资源,赋予中国话语在叙事上更多的文化底蕴。善于用故事化形式生动阐释中国理论,提高中国话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围绕中国主张打造并在海外落地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特色的大众文化产品,着力面向海外“Z世代”生动阐释中国话语的独特魅力。注重发挥多元主体在构建和传播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方面的作用。精心策划运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库机构、新型国际传播平台等,引导和主导相关领域的理论话语权。围绕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等重大理念倡议,加强同各国智库等公共外交平台协作,畅通公共外交的多元渠道。推动国际人文交流管理便利化,优化审批流程,促进民间文化交流,把握文明交流的有利契机,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理念,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本文为重庆市社科规划中特理论重点项目:2023ZTZD0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