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努力建设教育强市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第010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努力建设教育强市
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加快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7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努力建设教育强市

刘宴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中统筹谋划,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锚定了新坐标、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教育的支撑作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系统要坚持以学深悟透为基、以创新驱动为要、以深化改革为魂、以坚持民生为大,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建设教育强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教育篇。

  以学深悟透为基,深刻领会全会精神核心要义。全会指出,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要切实把学深悟透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充分认识领会全会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完整准确把握全会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为抓改革、促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动力。学出政治定力。要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一体学习、一体贯彻,通过理论宣讲、研究阐释、专题宣传,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工作,以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扎扎实实把党中央战略部署落实到教育工作方方面面。学出正确方向。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健全教育系统政治铸魂体系、“红岩先锋”学校党建组织管理体系、干部选育管用工作体系和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体系,以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教育现代化发展正确方向。学出坚定信心。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同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和学校思政课建设,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激励作用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支撑作用,擦靓“1458N”红岩思政育人品牌,不断开创新时代学校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以创新驱动为要,强化教育基础战略支撑作用。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将创新放在更高质量、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进行系统部署,体现了党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要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机制。聚焦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两大定位”“两中心两地”战略支撑和重点打造“六个区”的战略目标,统筹推进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建设。围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推动建立完善全周期的创新人才培养、全链条的创新平台服务、全要素的创新生态保障融合贯通机制。积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培塑新质生产力,更好地服务重庆探索超大城市治理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要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系统构建教育强市建设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评价体系,谋划推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政策。统筹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高等教育突破跃升、职业教育提质领跑、教师队伍强基培优、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终身教育服务优化,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系统集成、全面深化、迭代升级。要推出教育改革创新重大举措。完善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基础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急需学科等建设力度,大力培育“高峰”“高原”学科。优化学科专业布点,紧密对接创新链、产业链,培育塑造新质生产力的学科专业生长点。建设高水平开放办学体系,推动在渝高校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办学,打造“留学重庆”“职教出海”等品牌项目。

  以深化改革为魂,全面提升教育强市动力活力。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系统要切实扛起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使命。要推进现代化教育治理变革。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数智赋能增效、职能边界清晰的教育治理新型关系,健全多跨协同教育治理工作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和要素优化。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标准,改革党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机制,推动依办学质量配置教育资源。改革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用人评价机制,持续破除“五唯”顽瘴痼疾。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强市战略的基础性工作,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师资建设投入。着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培养“四有”好老师、“大先生”。切实保障教师地位待遇,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

  以坚持民生为大,努力交出人民满意教育答卷。全会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民生属性,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教育改革成效的刻度尺。要聚焦群众所盼。持续巩固扩大“双减”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作业设计水平和课后服务质量。持续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教师学生减负。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坚决纠治“十不得一严禁”负面清单,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积极稳妥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要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布局合理、公益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健全省际教育合作体制机制,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教育协同发展,不断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要强化数智赋能。构建以数据为核心、数字技术为驱动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加强教育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高频教育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深化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期待,努力书写人民满意的教育“答卷”。

  (作者系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