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核心动力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双城经济圈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要坚持“民生为大”以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010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核心动力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双城经济圈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要坚持“民生为大”
以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7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要坚持“民生为大”

陈艳丽 金科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重点,也是一项民生工程”。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既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时代命题,也是对基层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以民生为重点的城市更新,需要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为民生幸福不断“加码”。

  坚持民生优先,营造优质生活。以民生为重点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善老旧小区公共服务系统、推进人居环境建设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表现,也是推进城市老旧小区持续更新的重要动力。一是营造安居乐居的生活圈。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找准服务于民的切入点与着力点,实现暖人心、惠民生。通过老旧小区的改造与更新,丰富社区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如养老、托育、助餐等。二是厘清惠民改造的主线。通过主动走访了解社区居民所需,确保改造的内容切实满足居民现实需求,真正做到群众需要什么就改造什么,解决好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问题。老旧小区改造要以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为原则,彰显社区治理与服务的细微之处,凸显城市更新的温度。三是创新利民服务的举措。通过引入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塑造新模式,持续提升老旧小区的承载力与增长力,实现城市“颜值”与“内涵”双提升,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持续赋能。

  坚持创新驱动,建设智慧社区。在现代城市发展中,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目前,智能物联技术正加速发展和落地应用。要利用智能物联技术加快构建社区融合智能物联平台,实现多场景智能硬件联动服务,为老旧小区居民提供沉浸式体验,实现单一向多元生活方式的转变。一要整合社区资源。充分利用智能物联技术,通过智慧社区服务系统整合社区周边的服务资源,为老旧小区居民搭建生活服务一体化平台,提升居民对优质社区服务的体验。二要联动社区服务。明确智慧社区建设在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拓展应用服务场景,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要立足老旧小区实际情况,通过可视化数字技术辅助决策,科学配置社区资源,优化综合服务设施功能布局,以社会服务的智慧联动提高老旧小区居民的生活便捷度。三要优化社区管理。优化社区网格管理平台,推行“社区输入+网上推送+部门响应”工作模式,健全即时响应机制,及时回应群众诉求。要以物联网连接和数字化运营为抓手,通过无人化、集中管理等手段实现车辆、人员的快速出入,构建可视、可控的应急联动系统与消防安全体系,使社区安全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和精细化。

  坚持共建共治,凝聚治理合力。城市治理的很多工作要靠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和基层社区这个平台去落实,两者需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坚持民生优先、问题导向、多元参与的理念,把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贯穿老旧小区改造全过程。一是做实“党社联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推动聚力互促,通过将社区划分为多个网格,建立网格党支部,实现基层治理在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打通党建统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形成共同参与的基层治理发展格局。二是打造联合管理模式。通过“联村党建”的自适应创新,探索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模式,以“EPC+O+F”综合性项目管理和运营模式,整合资源、优化管理流程,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管理和运营。三是党建统领、社区联动。发挥党建统领作用,加大社区参与力度,明确各参与主体的定位,推动互相配合、互相合作、互相帮衬,打造新型治理团队。以促民生、暖民心、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打造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共同缔造”治理模式,凝聚社区治理的最大合力。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广州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