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智慧医疗装备产业 助推培育新质生产力以知识产权保护激发新质生产力创新活力支柱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第006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智慧医疗装备产业 助推培育新质生产力
以知识产权保护激发新质生产力创新活力
支柱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5 月 2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冉梨 胡俊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重庆制造业基础较好,科教人才资源丰富,要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是采用先进制造模式、应用新型生产要素并充分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工业生产系统和新型产业形态,既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和难点。重庆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体系完备、规模较大,当前先进制造业发展呈现出产业集群壮大、创新能力增强、转型升级加快等特征。要准确把握和充分依托新质生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庆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有着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在全国制造业版图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要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制造业产业“老树发新芽”。一是加大制造业金融支持力度。加强对传统制造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发挥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专项工作和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促进金融资源和产业转型融资需求高效对接。充分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企业技术改革标准,加强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推动传统产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管理创新、数字赋能。二是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大技术改造方向和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从工艺相关性角度,针对机械制造、电子制造、冶金、建材、化工、食品、轻纺等各领域,推动大规模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三是紧扣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目标,提升全市产业质量竞争力。深入实施《重庆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3—2027年)》,构建“一链一网一平台”,重塑产业链协作模式。

  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制造业是重庆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其成色直接决定着重庆经济的发展质量。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要立足现有基础,放大特色优势,构建“四梁八柱”,推动全市制造业形成上下游协作、高中低端协同的融合集群发展,培育高能级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一是继续强化顶层设计与规划引导,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标志性重大战略产品。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二是围绕制造业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融合资金链、人才链,优化研发平台建设和布局。切实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成为产业链链长,联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三是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智能制造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有助于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均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支撑,呈现出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集群发展成效显著、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和发展要素持续集聚等特点,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重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阵地。一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创新驱动、聚焦重点、集群发展、绿色低碳、开放协作的基本原则,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型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生物医药、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绿色环保、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新兴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攻关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对标国际领先水平,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二是前瞻谋划布局未来产业。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谋划部署卫星互联网、氢能与储能、生物育种与生物制造、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面向未来的先导性产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新引擎。

  推进数字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已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一是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夯实算力、算法、模型、数据等技术底座。统筹推进数字产业补链成群,持续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协同推进软件信息服务业“满天星2.0”“北斗星”“启明星”计划。深入实施场景驱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推动场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平台化。二是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为目标,以数字化变革引领制造业系统性重塑,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核心场景,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以“产业大脑”串起产业链,在政府端可掌握产业动态,在产业端打通产业链资源循环,在企业端降低数字化建设成本,三端融通助力产业链智能化协同发展。让“未来工厂”成为高效工厂,依托新模式应用、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数字化装备普及等组成的高效率工厂,推动重点领域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智造”能力。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