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究院经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西部大开发整体格局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快打造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西部标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
第005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以“研究院经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在西部大开发整体格局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快打造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西部标杆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5 月 2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

殷俊 甘田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超大城市是我国城镇体系中的“头部”城市,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对引领西部地区发展,进一步形成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西部地区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因地制宜,以特色支柱产业为核心构建高质量开放型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重庆制造业基础较好,科教人才资源丰富,要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首先,要推动重庆支柱产业开放发展,打造西部进出口高地。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加快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次,要继续深入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放宽服务业外资市场准入限制,实现较高水平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积极培育开放型经济新增长点,提升开放型经济规模、质量和效益,促进以重庆超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融合,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再次,要保持内陆经济通道畅通。着力发展超大城市现代物流产业,完善通道经济产业体系,做好“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文章。最后,要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建设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为标志的智慧政府。

  坚持创新驱动,以数字化带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省域中心城市影响力。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不断发展,以数字化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可依靠技术进步与精细化治理手段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推动城市治理范式转向智能化、精准化、人性化、科学化。首先,要优化技术手段,打破城市数据来源、数据处理、数据统计原有相互孤立的局面,使城市单元数据实现充分的信息交流,全面开发超大城市的智能感知功能。通过建设智能联动的感知终端、互联互通的感知网络、分层协同的感知平台、统一汇聚的感知大脑、纵深防护的感知安全,以及持续运营的感知中心,支撑城市治理动态精准感知和快速反应。其次,要以技术为驱动力,构建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实现超大城市的智慧管理。通过技术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深度融合,激发城市的智能感知,使信息技术成为城市创新的“策源地”。加快推进“城市大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城市决策者科学决策的信息支撑和对政策博弈结果的前置预测,实现智慧管理。再次,要构建融合性数字政务服务体系,实现超大城市的智能服务。建立一个由资源和主体构成的数字生态,使数字系统和社会系统协同运转,并应用于城市感知领域。在此基础上要具备清晰的顶层设计与规划,理顺体制机制,提供制度性保障,同时规范技术应用、平台建设和服务流程,在做好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数字化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政企合作”新模式。

  坚持对外开放,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走出去”意味着城市要在信息、文化、制度层面都以包容的姿态,与外界实现互联互通。首先,要从信息流动角度实现城际信息互通。发展壮大一批以超大城市为中心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促进城市之间信息数据的充分交流。加快推进与周边城际铁路、城市轨道等“硬联通”,市场、服务等“软联通”,从而实现城市间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共享。增进城市间的协同,提高都市圈辐射能力,拓宽城市承载范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间发展的“区域一体化”。其次,要从文化传播角度实现超大城市的跨文化城市建设。超大城市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前沿性、典型性、辐射性,也必然为国际传播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素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将超大城市作为核心叙事者,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走出的独特新型城镇化道路,向世界呈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城市新文明,通过城市内在文化的互通和互鉴实现国际化城市的对外传播与世界连接,助力国家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舆论引导力。再次,要更深层次推动制度型开放。实施超大城市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既要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又要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如川渝联合发布的《深化川渝政务服务合作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清单》进一步推动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了两地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其中川渝两地联动实施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的政策将从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为川渝两地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从而更好实现开放型经济竞争力、开放通道带动力、开放平台承载力、开放环境吸引力、开放窗口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宁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