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大事。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72%,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西部地区的民族事务治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们要在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推进西部地区民族事务治理,加快产业升级、强化安全保障、坚持改善民生、提高开放水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加快产业升级,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来,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产业转型动力不足、发展的整体协调性失序等问题仍较突出,影响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因素仍然存在。加快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要提升创新能力,深化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强化“造血”能力,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创新能力升级、供给结构优化,使各族人民都能共享创新带来的红利。要依托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发展提档升级,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用好新型生产工具、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聚焦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等科技前沿领域,深化布局、精耕细作,全面提升绿色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
强化安全保障,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安全屏障。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西部地区在维护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西部大开发整体格局中,必须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不断完善涉民族事务法律法规体系,有序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工作,将保障各族人民合法权益、维护民族团结的各项要求融入国家整个法治体系中,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要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实现边疆治理事先预警、快速反应,构建坚实可靠的社会安全体系,不断增强沿边民族地区群众的国家意识、国民意识、国土意识、国门意识、国防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要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强化生态资源保护,深化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基础。
坚持改善民生,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保障。在西部地区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准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兜牢民生底线,切实发挥社会保障再分配功能和治理效能,不断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生活品质,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困难群众,着力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布局,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民族地区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提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做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西部民族地区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民族平等,增进民族融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一步发展。
提高开放水平,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体系。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是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式。依托西部大开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工作创新,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与传播,深入呈现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地区发展的内在关联,深入发掘中国式现代化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历史意义与世界贡献,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形成中国特色民族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创新涉民族宣传的内容、方式和渠道,充分发挥融合传播优势,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更多传播场景,用新技术、新作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牵引,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民族文化宣传工作新格局。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