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酉阳桃花源大街中路,沿骑龙路往里走,大约300步,往南拐,穿过一条狭窄的小巷,眼前豁然一亮,一汪明晃晃的水井,赫然入目,那便是骑龙井了。
骑龙井由三个水池呈阶梯状组成。最上面的是溢水池,水池上方是水泥浇铸的穹顶,厚重的井盖使水池显得清幽深邃。夏日,一碗水下肚,冰凉彻骨;冬日,水汽氤氲,泉雾弥漫。一年四季,一股细细的水柱,叮叮咚咚,源源不断地溢出来,注入下方两个露天水池:一个是洗菜池;一个是洗衣池。
所谓“骑龙”,即山势像龙,居住在山脊上的人家,犹如骑在龙背上。取“骑龙”之名,意味着此处两山相照,四顾环合,气脉相通,被认为是风水极佳之地。
骑龙井不仅名字起得好,井里的水也好。每到傍晚时分,便有一帮搬运工,三三两两,说说笑笑,来骑龙井洗手。他们放下扁担,拍打着身上的灰尘,蹲下身子,把双手浸泡在井水里,边搓边揉,卸下一身疲惫。
有时我下班从井旁路过,也学着他们的样子,捧起水洗洗脸。茶圣陆羽论水:“山上水上,江水次,井水下。其山上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骑龙井虽说是井,可这口井坐落在山坡上,其水正是从山中溶洞里钟乳石上缓缓流淌而下,水质轻柔,清活闪亮,温润甘冽,上上等水,名副其实。
开始不明白,这么好的水,敞开用就是,为何要加上那么巨大厚重的井盖。一位居民告诉我:“井起初是没有盖子的,因泉眼很细很细,有人嫌水量太小,于是反复在泉眼处往深处挖,企图挖出大水来,但不管怎么挖,流出的水还是很细很细。大伙儿担心把水挖断,才加上牢固坚实的井盖。”
紧挨着骑龙井有一家小餐馆,店名叫“半缸泉”。我去吃过一次饭后,便成了这家小店的常客。第一次走进这家小店,室内异常整洁,桌椅摆放得规规矩矩。店主是一位老人,姓邹,76岁,步履稳健,满脸微笑。
进门就看到一只半人高的水缸立在灶台前,我跟店主人开玩笑:“小店既然叫‘半缸泉’,水缸里的水应该不满哟!”老人笑呵呵地应道:“不妨打开看看!”走近水缸,掀开盖子一看:哟!还真是不到半缸水!大惑不解,问老人:“既然紧挨骑龙井,有的是水,为什么不装满一缸?”老人乐了:“这店是我和老伴开的,年纪大了,力气有限,烧饭做菜,每天半缸水用完就关门打烊。”
那天,我点了一碗酸菜粉丝汤、一盘青椒炒肉丝。汤上桌喝了一口,哎呀,酸溜溜,甜津津,一股老辣的酸迅疾传遍全身,那情形就像一个大汗淋漓的人遇上了一股凉风,舒坦得很。再嚼酸菜,咔嚓咔嚓,爽爽爽,脆脆脆,好带劲!
吃完饭,站起身,抬起头,被墙上书写的一则民间故事、一首诗吸引住了,双脚久久不能挪动。
故事是这样的:一道人常到一酒馆中饮酒,饮完不付费就走,店家也不收取。时间一长,道人过意不去,对店主人说:“吃了你家不少酒,没有什么回报的,我有一种药投入井中,可不酿而得美酒。”说完便拿出二颗药丸,投入井中,井水一下子变成美酒,异香扑鼻,这家人因此致富。过了30年,道人又来到这家酒馆问道:“你家自有此井以来,收入怎样?”店主人答道:“酒是很好,就是没有糟粕养猪!”道人长叹一声,把手伸入井中,药丸即跃出,井复如旧。
紧挨着这则故事的还有一首诗: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做酒卖,还道猪无糟。
3年后,“半缸泉”关了,两位老人去了成都,我再也品尝不到老人家的酸菜粉丝汤了。
前年我去成都出差,没想到在一家书店里竟遇上了邹老,他领着两个孩子在书店看书。老人告诉我,男孩叫邹节,女孩叫邹制,是他的曾孙、曾孙女。
我问老人怎么起这么两个名字。老人说:“我们家的家风,两个字——节制。”谈到“半缸泉”墙上的“一诗一故事”,老人说:“这‘一诗一故事’是我祖父从书中看到的,他认为好,便作为家训传下来,到邹节这一代,已是第六代。”
我看看两个孩子,乖巧伶俐,活泼好动,两双扑闪扑闪的大眼睛,比骑龙井的水还要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