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靠读书改变命运的。
如果不读书,考不上大学,我或许会和祖祖辈辈一样,辛苦劳作在田土里;或许会和院子里绝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像候鸟一样四处漂泊。
小学四五年级时,我读到了《铁道游击队》《燃烧的记忆》,阅读的兴趣被就此点燃,一发不可收拾。
为了订阅《中国少年报》,在乡场老街上,我拽着妈妈的衣角将她从上街撵到下街,从下街缠到上街;初中时,我从一周一块五的生活费中挤出一块四来买书,用生活的清苦换来读书的快乐;读大学时,我忍受着武汉凛冽的风雪和难耐的酷暑,把多半时间泡在图书馆里。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一个只有3000多户籍人口的高海拔乡政府工作,凭借阅读的积累,我撰写了大量新闻、散文及专题研究调研报告,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在乡镇工作的时候,我依然喜欢读书,挎包里常常放着余秋雨、丰子恺、余光中的散文集,稍有闲暇,便抽出来翻看几页。那些美丽轻盈的文字,如同山间的清风、林边的小溪,轻轻拂过我的心间,丰盈我的精神世界。
我痴迷于阅读之中。在书中,我收获了热爱、感动、真诚、信心和力量,我渴望将这些分享给更多人。2022年,我在石柱推出了“同心论坛读书会”,以知识分子喜闻乐见的方式为更多人服务。
此前,在担任乡党委书记推广三星香米品牌时,我曾写下100多篇“卖米日记”推文,图文并茂展示稻谷的生长过程。我也曾到各种展会、小区卖米。可是,一场能卖多少米呢?顶天不过几百千把斤。但是,我写的“卖米日记”却赢得了关注,《重庆日报》整版报道,重庆卫视以《米书记》为题专题报道,反响有了,三星香米的品牌也做起来了。
我试着用这种推文的方式来推广“同心论坛读书会”。一场读书会能来多少人呢?一次不过三四十人,最多也不过五六十人。但是,如果每一场读书会写一篇推文,有100的阅读量就已经赚翻了,就相当于影响了两三倍于现场的人。
从2023年8月起,每场读书会结束之后,我就连夜写一篇记述活动的推文,配图在石柱生活网“衣堍读书”专栏上发表,每篇推文的阅读量都在两万以上,还有不少超过了3万。
“同心论坛读书会”成了石柱有较大影响力的阅读品牌。我幸福满满,“燃”了起来!
我的笔名、微信名、QQ名都是“衣堍”。“衣”,“一”也。古人把修桥所用剩下的土堆在桥的两边,称为“桥堍”。“衣堍”就是一堆垫脚用的土。我愿意成为一堆推广阅读的“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