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紧抓数字化发展机遇,以数字技术优化思政课育人内容、创新育人方式、完善育人评价体系,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涵式发展。
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育人内容。数字技术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需结合数字教育特点,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育人内容。一是建设数字思政“课程群”。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利用AI技术重现“英雄模范形象”等,激发小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真挚情感;中学阶段注重打牢思想基础和提高政治修养,聚焦算法技术将党的创新理论、道德规范、法律基础知识等有机融入中学生认知意识中,消除知识盲区;大学阶段侧重理论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凭借大数据技术厘清党的创新理论的历史脉络与实践脉络,强化新时代使命担当。二是形成数字思政课区域“应用带”。各省区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紧密结合地方区域特色,形成品牌。如重庆可依托红岩联线,打造红岩精神数字传播空间等,有意识地构建“理论提炼—理论延展—理论运用”的主线,引导各学段学生增强“四个自信”。三是打造数字思政课“创新域”。加强不同区域间大中小学线上线下思政实践课程联合建设,建立跨学科、跨学段以及跨校区、跨学区的数字联动机制,打通线上线下融通壁垒,引导线上与线下思政课程良性互动、同向同行。
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育人方式。以数字化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助于提高网络思政工作的精准力度与配置效率,做到精准滴灌、润物无声。一是加快数据创新应用。要通过数据共享、数据画像、数据建模等方式畅通思政教育数据资源大循环,为政策调适、教学调整、学习方法优化提供支撑。强化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采用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方式,分析研判各学段学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数据,对意识形态领域可能出现的薄弱点与风险点及时纠正。二是建立健全大资源数字平台。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云平台,围绕思政课教学内容创作微电影、动漫、音乐、短视频等,建设资源共享、在线互动、网络宣传等为一体的云上学习平台。用好“学习强国”“理响青年”等平台资源,鼓励各层级思政课教师、各学段学生积极参与到主流媒体的理论栏目中,协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三是优化表达方式和呈现形式。要把握00后、1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征和学习规律,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内容表达方式和呈现形式,不断吸引、感染不同学段的受众圈层,把网络空间建设成为汇聚青少年力量的“强磁场”。
利用数字技术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育人评价体系。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优势,动态记录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习质效,持续优化教育教学管理。一是科学设计数字评价指标体系。大中小学各学段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五大维度创设一级数字评价指标,在每个一级数字评价指标项下设计多个二级指标或三级指标,对教师和学生思政课情况进行数字建模,动态计算教师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思政课教学质量,形成教育要素、教育过程、教育质效全过程的复合性评价。二是建立数字评价纠偏督促机制。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把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全过程存在的问题动态推送给教师以及特定学生,与此同时,链接数字资源平台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三是加强党委领导的数字化评价管理。构建党委书记亲自抓总、班子成员负责抓块、各部门具体抓细、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利用数字技术将其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理念方针政策中,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实效性。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3SKGH15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