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思政课教师要增强教学自信,关键要在深厚学识、透彻说理和贴近问题方面练就解疑释惑的真本领,才能有效破解认知模糊、自说自话、脱离现实等难题,增强新时代思政课的魅力、活力、张力,提升培根铸魂效能。
以广博精专的学识彰显“厚度”。思政课涉及多学科、多领域,要求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理论素养。一要练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功。“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汲取思想力量、夯实教学功底,筑牢立德树人的“看家本领”。二要具备复合的知识视野、宽广的国际视野和纵深的历史视野。在自主学习、互助分享、专家引领中持续补齐视野短板,既要强化思政课各门课程的协同,破除思政课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壁垒,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优化知识结构,又要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汲取养分,博采众长、知古鉴今、通晓中外,做到不断备课、常讲常新,使思政课达到“见广”与“识深”。三要以学科意识强化教学的科研支撑。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以学术思维审视教学,以学术精神求解教学,以学术成果激活教学,将政治逻辑与学理逻辑统一起来,使教学达到道理的深刻与思想的深邃,在科研反哺教学中扭转思政课“学术性不强”的认知偏差和刻板印象。
以深入透彻的说理彰显“信度”。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不能简化、俗化和异化,也不可避重就轻、含糊其词、不求甚解。一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做好“加法”和“减法”。教材是严谨规范的,但教学要有主有次、有理有据、生动活泼,要遵循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活化教材又不脱离教材,坚持“点—线—面”结合,在论证演绎推理中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出重点、阐明规律。二要以“巧匠做细活”的精神设计教学。要“精挑细选”事实材料,“严丝合缝”讲清逻辑,“画龙点睛”提炼观点,通过深入具体、有的放矢的纵横比较把问题讲明白讲透彻,做到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三要善用故事“启人悟道”。“深刻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善于发现故事、讲述故事,在生动典型的故事中挖掘深刻内涵,讲出中国历史文化之道、革命成功之道、改革发展之道、大国外交之道,讲出个人修身为人之道、成长奋斗之道、报国为民之道,在接地气、有文气、见视野、显水平的讲述中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提高学生的抬头率、点头率、微笑率。
以贴近问题的自觉彰显“效度”。思政课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需要自觉强化理论的应用性,用党的创新理论和鲜活实践回应学生、说服学生、引领学生,引导学生“怎么看”和“怎么办”。一要主动对接“热点焦点”。强化对宏观大局、党的政策、社会现实的理解与把握,在案例选择、情景创设和活动开展中体现与现实热点焦点的交集,引领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时政热点和舆论焦点,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树立全球视野。二要锚定学情“问诊把脉”。学生关注信息多,自主思考多,问题疑惑也多,要主动借助课前问卷、专题讨论、课后反馈、线上交流等形式捕捉学生疑惑,使教学输出与学生需求有效对接,防止陷入空泛无所指、想听的不会讲的窘境。三要问题切入“触类旁通”。在对具体问题的条分缕析中讲清事实、讲明实质、讲通逻辑,示范带动学生见微知著、举一反三,锻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用党的创新理论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激发和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春力量。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2020PY0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