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真实的世界,一些人“词穷”了,只剩下了干瘪的文字和磕绊的语言。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现象:53.3%的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
汉语言博大精深、词汇丰富多彩,让人们有充足的表达选择。然而,不少青年越来越不会用汉语言表达所思所想,要么不知道怎么说——感觉词汇匮乏、词意朦胧,要么不知道怎么写——提笔忘字、词不达意。有人用“词穷”“文字失语”,对此现象作出形象概括。
不只是青年感觉“词穷”,其他年龄段也存在类似问题,比如“初中生作文词汇贫乏”现象已引起关注。究其原因,既有词汇量积累少导致“词到用时方恨少”,也与语言表达受到网络影响有关。无论是孩子写作文夹杂流行语,还是年轻人习惯用表情包,都是深受网络影响的结果。
当网络越来越普及,本应由人记忆和表达的词汇、句子,如今多由网络代劳。例如一个词语、一句俗语,刚在手机和电脑上输入开头两个字,后面的文字便自动生成。当人与人已经习惯于网上交流,线下语言能力自然有所下降。
也就是说,人们“词穷”,与互联网的“驯化”联系紧密。当网络代替人脑和人手,并将社交方式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词穷”的趋势逐渐成为必然,也不难想见。诚然,对待“网言网语”等语言新形态,不必过分上纲上线。但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患上“词穷症”的人会越来越多,这对于汉语言传承来说也不是好事。
令人欣慰的是,人们已经对此有所察觉,这是走出“词穷”的第一步。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提出“强化对互联网等各类新媒体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和管理”。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要求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对个体来说,规避“词穷”的关键在于,认清网络“驯化”的危害性,重新审视自身的阅读、交流等习惯。有关专家也建议,应对“词穷”问题,需要从丰富文化积累、提高文化鉴赏力、提升文字基本功等角度入手。对于中小学生中的“词穷”现象,需要学校和家庭加强线下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训练,引导孩子远离不良网络流行语。
走出“词穷”困境,需各方握指成拳。一方面,进一步规范互联网语言,减少不良网络用语对网民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教育机构、家庭和社会,要强化对各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正规化训练,不求出口成章,至少要有章可循。总之,发现“词穷”不算晚,纠正“失语”就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