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进”教学铸魂育人 书写外语人才培养的新时代答卷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要着力处理好四对关系加快推进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体系建设
第006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进”教学铸魂育人 书写外语人才培养的新时代答卷
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要着力处理好四对关系
加快推进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体系建设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2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推进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体系建设

张振飞 李雯雯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聚人,大力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体系重构、流程再造、能力重塑,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文化育人关乎人心凝聚、道德教化、社会风化及价值遵循。高校肩负着传承创新文化、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强化思想引领,把握文化育人方向。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高校要坚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强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一是加强理论武装。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到教育教学各方面,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文化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年大学生心灵。二是厚植爱国情怀。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将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纳入日常课程体系。在党和国家的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等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定期举行集体升国旗、唱国歌仪式,有效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主题党团日等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三是强化价值引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组织最美奋斗者、改革先锋、时代楷模等新时代先进人物走进校园,开展教书育人楷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大学生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的宣传选树,发挥师德楷模、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等的道德示范引领作用。

  深化教学改革,筑牢文化育人阵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校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的核心支柱作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程教材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一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开展文化育人工作,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环境等创优,遴选名师大师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新媒体新技术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时代感、感染力和实效性。二是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作用。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规划编审和规范选用,加大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建设。扎实推进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三是发挥各门学科课程育人功能。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实现高校文化育人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坚持守正创新,拓宽文化育人渠道。多元发展、百花齐放的文化环境丰富了高校文化育人的内容和形式。高校要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引领,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在推动文化繁荣的征程中铸魂育人。一是坚持实践育人。建设利用好第二课堂,加强文化育人的实践教学,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等有机融合,引导广大青年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二是弘扬大学精神。聚焦时代新人培育,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特色大学文化,培育优良校风学风,彰显大学精神气质。持续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发挥校园建筑景观、文物和校史校训校歌的文化价值。三是建设网络文化。深化网络文明建设,筑牢守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丰富正面舆论供给,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辅导员班主任等重视网络文明、参与网络文化育人,实现线上线下文化资源共享、文化教育平台贯通合作。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K22YC215042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