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建文旅品牌上川渝该如何发力?以打造“渝字号”精品力作推动人文之城建设培育重庆文化新标识赋能文化强市建设
第010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在共建文旅品牌上川渝该如何发力?
以打造“渝字号”精品力作推动人文之城建设
培育重庆文化新标识赋能文化强市建设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2 月 0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策谏言

以打造“渝字号”精品力作推动人文之城建设

邬建中 李艺

  要坚持扎根重庆文化沃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深挖本土历史题材、革命题材、现实题材,策划创作一批具有中国精神、时代气象、重庆风韵的文艺精品力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全市宣传部长会议提出,要推动人文之城建设,打造“渝字号”精品力作,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是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标识。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打造精品力作的文化根脉、现实基础和强大底气。要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上下真功夫、苦功夫,加快构建催生文化精品力作的生态链,着力打造更多在全国有影响力、辨识度、美誉度的“渝字号”精品力作,推动人文之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打造“渝字号”精品力作,要在思想精深上下功夫。古人说:“文者,贯道之器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重庆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在巴渝大地上就有巴蔓子以命护城、忠信两全的英雄之举,重庆人民自古以来就深切地懂得家国相依、命运与共的道理。打造“渝字号”精品力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确保文艺创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深化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最新典范,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要深入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推动广大文艺工作者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从中汲取理论养分,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文艺创作生产。要切实加强研究阐释。大力实施理论研究提质工程,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大成集智”智库联盟。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建设,做强“渝字号”社科品牌。要深度挖掘生动实践。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重庆的生动实践”推动产出更多有学理深度、学术厚度和重庆辨识度的研究成果,深入总结提炼总书记殷殷嘱托在重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成效和经验,为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更多的新重庆素材、新重庆案例。

  打造“渝字号”精品力作,要在艺术精湛上下功夫。艺术是文艺作品的本底,作品是艺术形象的化身。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传之久远。要坚持人民性、创新性、融合性相统一,严内容选材、深思想开掘、精艺术创造,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努力推动文艺创作向高原攀登、向高峰突破。要坚持人民性。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一线接地气、深入群众取真经,做到既要“身入”、又要“心入”、还要“情入”,真实记录重庆人民干事创业的火热场景,生动书写可信可爱可敬的重庆形象,充分展现新时代重庆人民昂扬的精神气象。要坚持创新性。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作为重要追求,以数字文化建设为牵引,大力实施文学文艺创作提质增效行动,充分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新的话语,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加强精品出版,推动文、诗、影、视、戏、歌等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要坚持融合性。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重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深邃的文学艺术资源、灿烂的饮食文化资源。要坚持古为今用,体现时代特色,充分挖掘独特的精神气质。要坚持扎根重庆文化沃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深挖本土历史题材、革命题材、现实题材,策划创作一批具有中国精神、时代气象、重庆风韵的文艺精品力作。

  打造“渝字号”精品力作,要在制作精良上下功夫。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好的作品需要好的流程工艺,更需要好的人才支撑、好的环境土壤,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切实提升文艺制作精良化水平。要提升专业化水平。文艺创作既是一门艺术活更是一门技术活,需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要坚持“选、育、管、用”并举,依托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建设高能级人才集聚平台,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专业人才培育集聚机制,加大高层次文化人才培育力度,以培养造就更多德艺双馨的文艺大家支撑文化事业大发展。要提升标准化水平。创新文艺创作生产全周期管理服务机制,优化完善全市文化设施布局规划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培养高质量专业化市场主体,高质量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文化服务场馆、文化展示地标,丰富完善智慧化沉浸式感知新场景,提升成果转化力、产品吸引力。要提升国际化水平。文化交流与合作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加强与国内外文化机构、文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支持文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扩大“渝字号”优质作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要提升组织化水平。坚持和加强党对文艺创作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好各级文联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健全文化精品创作闭环管理机制,逐步完善文艺创作引导激励机制和生产资助体系,加大文化产业财政投入,强化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揭榜挂帅机制,建立赛马比拼机制,及时总结推广最佳实践,深化文化领域政企分离改革,营造全市上下你追我赶、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

  (作者分别系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开州区委研究室副主任)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