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立场引领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数字化赋能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以数字化赋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能力跃升
第009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立场
引领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数字化赋能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以数字化赋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能力跃升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2 月 0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立场

何红连

  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主线——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由谁共享”和“由谁评判”等问题,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

  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诠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政治立场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文化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作为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新时代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发展,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主线,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深刻回答了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彰显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

  坚持文化建设依靠人民,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回望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史,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回顾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力奋斗,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映照出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智慧力量。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民是生产方式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着文化的发展。一定意义上,文化发展与变革的高度和速度,直接与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密切相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既是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

  坚持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旨归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不仅无法享有文化成果,还要饱受资本家的压迫。要让人民群众享有文化成果,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上是人民的文化,这与其他阶级文化性质根本不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坚持文化成果惠及人民,就需要文化创作贴近人民实际,反映人民的真实生活;需要文化形式紧跟时代,采取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需要文化作品弘扬主旋律,追求真善美,以优秀文化作品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需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优质化、标准化、均等化的文化服务,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成果。

  坚持文化成效由人民评判,凸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

  马克思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社会各项工作最终只能是由人民来检验与评判。人民是文化评价的主体,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决定的。人民对文化的满意度是衡量文化成效的标尺,也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要求。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在文化领域,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