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助力城市更新以高品质生态环境厚植美丽重庆底色筑牢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的人才根基用社会设计赋能重庆“设计之都”建设
第010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助力城市更新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厚植美丽重庆底色
筑牢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的人才根基
用社会设计赋能重庆“设计之都”建设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1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策谏言

筑牢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的人才根基

杨媛媛

  2024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要大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村人才队伍,探索实施“乡村CEO”等人才计划,壮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乡村专业服务人才,更好担起乡村振兴使命。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全局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必须大力培养政治坚定、专业精湛、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乡村人才队伍,切实为新时代巴渝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坚实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厚植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乡村底色。

  拓宽渠道引人才,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储备。一是完善政策保障。立足农村发展实际,积极推进“筑巢引凤”工程,为吸引和留住更多非本土人才创造有利条件,提供购房补贴、生活补助、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相关福利政策,增强人才吸引力。二是重点推动技术人才下乡。用好我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推广“科技小院”工作模式,以深化协同培养、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乡村人才振兴为目标,切实解决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鼓励技术人才常态化服务乡村振兴。三是做好舆论宣传。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乡村人才引进政策和创业机会,重点面向外出务工人员、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进行点对点宣传,鼓励其返乡创业就业,同时讲好新时代巴渝和美乡村故事,为乡村振兴注入强有力的发展动能。

  优化环境留人才,营造乡村人才队伍成长氛围。一是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乡村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优化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高乡村生活水平,使更多优秀人才愿意前往乡村干事创业。二是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风文明持续改善。积极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好“新时代村规民约”的作用,示范引导广大村民广泛参与村规民约的制定、遵守、监督,同时扩大宣传的力度,集中展示村规民约发挥作用的鲜活案例,打造积极向上的乡村文明新风尚。三是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乡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改造等措施,全力打造一批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示范带动其他村相互学习、互比互促、鞭策互进,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走深走实,推动乡村“颜值”更高、“底色”更亮。

  精准培养育人才,激发乡村人才队伍新活力。一是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养体系。要进一步瞄准我市乡村振兴现实需求,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提升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充分重视乡村人才队伍后备力量建设,充实后备人才库,确保乡村振兴事业后继有人。二是切实加强乡村人才技能培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以我市培育乡村优势特色产业为依托,重点面向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村民,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力度,分层分类开展产业链培训,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乡土专业技术人才的致富带头作用。三是精准推广乡村高层次科技人才定向培养模式。以自下而上申报需求和自上而下培养就业相结合的方式,依托我市有培养意愿、有专业优势、有培养条件的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订单培养、定向就业、定时服务,培养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满足需求、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新时代乡村高层次科技人才,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乡村全面振兴。

  完善机制用人才,保障乡村人才队伍发展动能。一是选优配强乡村党组织“领头羊”。培养和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干部队伍,把乡村振兴的舞台交给政治素质硬、服务群众意识强、敢干事能干事的优秀人才,让村“两委”成员切实成为团结带领村民致富、帮富、带富的“领头雁”和“主心骨”。二是坚持唯才是举、人尽其用。立足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实际,改革完善乡村人才遴选、分配机制,综合考量其过往经历、专业特长、知识结构、个人意愿等因素,将其分配到合适岗位;用好本地区离退休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在外企业家等人才力量,积极引导其参与乡村治理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畅通其服务乡村振兴的渠道路径。三是改革完善乡村人才考评机制。坚持实效导向,力戒形式主义,严控考评总量,创新方式方法,发挥好考评对工作实效的促进作用。坚持以乡村振兴的实际进展为考核内容,对乡村优秀人才及其项目平台进行补贴、激励,切实提高和保障乡村人才的经济收入,免除乡村人才后顾之忧,让人才安心扎根乡村,筑牢新时代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的人才根基。

  (作者系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思政专项项目:18SKSZ007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