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局面,必须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经久不衰的生机活力,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根基。
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善知”促进文化传承。深入透彻地理解好、阐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所在。要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与思想渊源。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多个发展繁荣时期,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盛世。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要以贯通古今的历史思维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千年的源远流长,讲清楚它来自哪里,将去往何处,牢牢把握住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命脉,打破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误迷思。要能够言之有“物”,以理服人。一方面,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研究、梳理工作,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准建立的中国国家版本馆,正是我们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馆中一件件饱经沧桑的珍本见证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欣欣向荣,昭示着中华文化的广博渊综、光辉灿烂。另一方面,应挖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深厚的思想精髓,把握住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价值导向、精神气质。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捋清楚、讲明白,深入研究、系统总结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才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传下去。
坚持走“两个结合”的必由之路,以“善融”夯实文化基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历史经验和理论逻辑的应然之举,也是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必然选择。“两个结合”,既是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让马克思主义扎根在深厚的中华文明土壤之中;也是推动中华文明实现现代转型的必然要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开辟的现代化道路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持续深入学习研究和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核心要义与价值取向上相契合的内在逻辑,并以这些契合处为切入点,推动二者的创造性结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实践中,强化文化保护传承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植根于中国大地、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法兼治”“德主刑辅”等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观点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兼有马克思主义突出优势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路。制度带有全局性、稳定性,管根本、管长远。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利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才能以坚实稳固的底层架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保驾护航。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以“善变”激发生机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也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生机的时代良方。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兼顾思路、话语、机制、形式、人才、传播、环境,多管齐下合力共为,积极探索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多元路径,为保护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创造条件。要不断从实践经验中汲取养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坐标之中,赋予其满足人民需求、适应社会发展、推动民族进步的生动内涵。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民族性与世界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要做好创新性发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及艺术化呈现,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延续中华文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并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精髓,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走向深入、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SKGH05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