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年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题中之义。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和党的青年工作的结合大文章,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年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更好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青年、凝聚青年。
强化思政引领,加强青年理论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上好思政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举措。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青年的理论水平。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组织青年全面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之以恒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提高青年的理论水平,引导鼓励青年把科学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二是加强思想引导,增强青年的思想自觉。要创新载体和形式,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云平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类型丰富的宣传平台,向青年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让青年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真理性、先进性,坚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让青年自觉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思想指南和行动准则,自觉抵制和反对一切违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三是加强思政教育,提升青年政治素养。围绕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思潮,通过微信、微博和微课等“微宣传”思想工作平台,发挥其在引导网络舆论方面的优势作用,有效传播主流思想舆论。要坚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相互促进融合,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的隐性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显性作用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依托社会活动,加强青年实践教育。加强青年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青年、引领青年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一是加强青年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加快构建动态性、开放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促进青年在劳动教育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加强青年的社会服务,提高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应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引导青年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实训实习等活动,在实践中提高本领、拓宽视野,实现自我责任、家庭责任、国家民族责任与世界责任的内在统一。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积极引导青年参与社会服务,让青年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人民群众服务。表彰和奖励在社会服务中表现突出的青年,让青年感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不断增强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三是加强青年的创新意识,提高青年的社会创造力。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激发和培养青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青年在科技、文化、教育、经济、管理等各个领域,发挥自己的创新力量。支持和鼓励青年的创新活动,为青年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资源,搭建好创新平台、畅通好创新渠道,解决创新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护和落实创新成果,让青年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积极传播者和有力推动者。
坚持以文化人,加强青年文化教育。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守好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是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青年、引领青年的重要内容和核心要素。一是丰富育人载体,增强青年文化自信。要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育人资源,充分把握好中国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等契机,充分利用博物馆、文化馆、烈士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造新形式,实现从文化资源到教学素材的转换,为提升青年文化自信注入时代元素。二是鼓励文化创作,激发青年的文化创造力。要激发和培养青年的文化创作意识和能力,大力支持和鼓励青年的文化创作,为青年提供良好的文化创作环境,解决文化创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强青年的文化创作信心和动力,让青年在文学、艺术、音乐、影视、动漫等各个领域,发挥自己的文化创作才能,创作和传播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文化作品,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象化、符号化,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和文化环境,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发展作出贡献。三是激励文化创新,激活优秀文化基因。要让广大青年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类文艺展演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中华文脉。组织学生深入研究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和特色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将其与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兼具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的文化作品,在青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话交融过程中,引导广大青年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作者分别为西北工业大学原人文与经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内蒙古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