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民族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维度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地位,不仅深化了对党的理论创新和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成熟而坚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的创新理论奠定坚实历史基础。任何思想理论的创新发展都离不开古往今来各类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文明成果的融通作用。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绝不能丢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文明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把握历史主动、解决历史问题的思想积淀,构成了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精髓,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同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紧密相连,是党的创新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沃土,为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供绵延赓续、自成系统的精神根源。中国共产党正是把马克思主义牢牢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中国人民具体实践,才能在持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形式、新内容和新生命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的创新理论赋予鲜明中国特色。在中国大地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就是要在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审视中国国情、分析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相融通中,用中国话阐释马克思主义、用中国智慧丰富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党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中国特色”的关键所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等,内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治国理政智慧和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在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要求中形成了连绵不绝的思想山脉,早已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之中。这些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中国的思想延续,也是当代中国把握世界大势、认识历史规律、思考时代命题、应对实践困境的独特精神财富,赋予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特色。“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更是党的创新理论的一脉相承之“脉”、守正创新之“正”,支撑着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坚守中国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赋予党的创新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的创新理论提供独有文化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根”,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鲜明特征与其所呈现出的当代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作党的创新理论的“根”,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持续输送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从内容结构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创新理论得以不断丰富完善的独特养分,是党的创新理论这棵参天大树不可或缺的根基所在。只有不断汲取这一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养分,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才能在人类文明发展浪潮中始终坚定自信自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这些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文化因子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也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独有养分,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深厚精神基础、提供坚实精神支撑。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