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系统培养促干部能力本领现代化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要聚焦现代化能力提升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要做到“三个突出”不断增强乡村文化生命力
第011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持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以系统培养促干部能力本领现代化
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要聚焦现代化能力提升
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要做到“三个突出”
不断增强乡村文化生命力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10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思践悟

持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姚宜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只有坚持系统观念,立体化多维度推进,才能助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让广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宽广视野把脉思想政治工作。新时代新征程,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需要以大视野来把脉思想政治工作。一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关涉人的政治意识、思想观念、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生活方式、情绪情感、人格品质等。必须坚持知、情、意、行相统一,以历史视野、国际视野拓展育人资源,融会贯通把思想政治理论讲清楚讲透彻讲明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二要有宽阔的时空思维,把课堂思政和日常思政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从时间上贯穿学生学习工作生活成长全过程,空间上包括学生学习、生活的一切场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拓宽育人场域,覆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利用各类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三要落实双重目标,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学生“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要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又要以实现学生“成长成才”为旨归。只有坚持宏观和微观双重视角,做到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才能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和中国梦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以平等姿态重塑新型师生关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平等理念,对学生充满真诚与善意,主动应变求变,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引领学生成长,实现教师引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一要了解学生。了解是设身处地感知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思维逻辑。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一切,才能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用学生喜欢和接受的方式做工作,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二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提问题、允许学生质疑、容纳学生的误解。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看待学生、思考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三要引导学生。采取对话的方式,师生同坐在一条板凳,开展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讨论。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倾听学生、回应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到问题症结之所在,敏锐把握引导的契机,有效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领悟、自我认同。

  以协同联动汇聚高校育人合力。协同育人是联动多方资源、协同集体智慧系统化科学化精准化育人,是对育人现实困惑的积极探索和主动破局。一要协同多元主体。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协同育人力量,促进思政教师、专任教师、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之间的协同,更要促进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务工作者等思政工作主体内部的协同,实现整体协同、资源联动、优势互补。二要协同科研力量。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不同经验来共同研究思政工作,研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人才发展规律、前沿问题和育人难题,破解大学生价值观偏差、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情绪处理不当、职业目标不明、慢就业不就业等问题,以研促育,提升育人理论水平。三要协同专业力量。坚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充分发挥专业聚合优势,系统地从学习生活各方面加以教育引导,找到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来协同解决,精准回应学生思想困惑和现实困惑,提升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并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原则等提升至理论高度,形成科学的教育资源。

  以数智赋能提升思政工作实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变革催生新的发展动能,不断提升思政工作实效。一是大数据为学生画像。以大数据为技术支撑,精确掌握学生特征,精准发现学生问题,依托大数据反馈教育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助推思政课在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二是智能化辅助育人。用AI机器人及时辅助回答学生一些常规性问题,将教师从简单重复的应付式工作中解放出来,并运用智能技术开展更高效有用的教学,不断提高教育引导效能。三是沉浸式思政教育。运用海量的网络课程资源丰富思政教育素材,用VR/AR技术,搭建虚拟教学互动场景,提升具象化交互体验,让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沉浸式体验效果;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用好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微讲座等网络交流平台创建清朗网络空间,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说服力和吸引力。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3SKSZ048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