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以“四新”推动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把握好职教协同助力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三个关键点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如何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以“四新”推动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把握好职教协同助力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三个关键点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9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策建议

以“四新”推动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胡守敏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指出,携手推进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将成为推动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坚实载体和有力抓手。因此,以“四新”推动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意义重大。

  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取得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突破性超越。一是凸显地方特色领域。成渝中部地区16区(市)中的地方特色领域如内江的糖产业、荣昌的畜产业、泸州和宜宾的酒产业等,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进一步凸显。可以实施“特色兴区(市)计划”或“特色振兴计划”,按照“一区(市)一品牌”的理路,对各区(市)特色产业进一步挖掘、梳理和盘点,打造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本土特色新领域。二是承接双核溢出领域。按照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目标定位,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区功能,根据功能定位溢出部分能源、制造、装备等科技附加值高的相关产业到成渝中部地区的自贡、泸州、江津、永川等区(市)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从而开辟发展新领域。三是瞄准前沿科技领域。以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等为牵引,瞄准前沿科技领域,在成渝中部地区相关区(市)超前布局一定数量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研发平台或科学装置,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而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新领域。

  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赛道,实现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性进步。一是顶层设计赛道。四川、重庆要协同做好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赛道的顶层设计,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赛道,可按照成渝中部地区各区(市)“各有各道、各道不同、各道互通、各道互补”的原则予以科学布局,从而体现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组织性。二是科学改造赛道。对成渝中部地区长期以来以土地等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农业及其相关产业构成的传统主赛道,要借助乡村振兴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予以改造,走智慧化、集约化、科技化、差异化、特色化产业之路。三是前瞻培育赛道。依据成渝中部地区各区(市)的区位、资源、基础、特长、现状等方面的不同,前瞻性、战略性培育新赛道,如可尝试在西部职教基地永川布局互联网职业教育、在锂电之都遂宁布局新能源科技、在中国动力电池之都宜宾布局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从而形成新赛道。

  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挖掘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持续性潜力。一是重庆西扩增动能。重庆与四川协同有组织性地在成渝中部地区的永川、江津等8区布局电子信息、智能汽车、装备制造等具有科技含量的万亿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与四川的泸州、自贡等8个市形成产业对接,以其为牵引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增加动能。二是成都东进添动能。成都以成渝中部地区8个市中的遂宁、资阳、内江、自贡等为触角延伸传统意义的成都平原经济板块,让成都中心城区的版图得到进一步拓展。如以广安、达州等为支点构建川东北经济板块,以川东北天然气等资源为抓手,发展能源化工、先进材料等主导产业。三是中点延展合动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轴线的中点区域,以内江、资阳、遂宁三市组成的三角区域,统筹规划和优先布局智能制造、能源化工、机械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且向东西延展,链接起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区,让成都、重庆“两核”的动能得以聚合而增强。

  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贡献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独特性方案。一是依仗地理优势。成渝中部地区要借助地理优势,进一步加强陆运、水运、空运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打造智慧交通网络。对内尝试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多元化交通载体串联成渝中部地区各区(市),让资源流速进一步加快;对外在成渝中部地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等优势培育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型对接口,让成渝中部地区的地理优势进一步凸显。二是发挥资源优势。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增加成渝中部地区各区(市)粮食、蚕茧、油料等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产业链条,打造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下游产业、配套产业、升级产业,尽快把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塑造本土资源就地转换的成功范例。三是打造科技优势。在成渝中部地区共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研发平台、创新中心等,进一步强化成渝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力度,引导成都、重庆中心城区甚至全国科技创新相关的人、财、物等要素向成渝中部地区汇聚,打造以科技创新优势助推区域发展的独特性方案。

  (作者系重庆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本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21ZDCS08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