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以“四新”推动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把握好职教协同助力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三个关键点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如何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以“四新”推动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把握好职教协同助力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三个关键点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9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不久前召开的美丽重庆建设大会强调,要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推进重点领域降碳,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建设绿色低碳科创高地,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美丽重庆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重要目标,是重庆最具辨识度、最有标志性的“金名片”。如何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落实好建设美丽重庆的“美丽计划”?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谈谈他们的看法。

  ——编者

  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科创高地

  冯驰

  绿色低碳科创高地建设既是美丽重庆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中,要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大力推进,有效促进绿色低碳科创高地建设。

  积极推动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和民间资本作用,持续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科技创新资源,加大市级财政科研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公开竞争、定向委托和揭榜挂帅等科研项目攻关机制,积极布局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科研项目,有效促进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创新。支持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创新,加快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等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效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强重大复杂生态环境问题基础研究,强化节能降碳、环保装备、智慧交通、绿色建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生态碳汇等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加快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绿色低碳领域科研平台引进培育力度,构建布局合理、衔接互补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在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领域,超前规划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科学观测站。健全绿色低碳领域实验室体系,填补该领域国家实验室空白,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绿色低碳企业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川渝协同创新,加快推进川渝生态环境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促进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大力推动企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积极引育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龙头企业,加大绿色低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以绿色低碳领域为试点,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积极举办绿色低碳技术转移洽谈会和需求对接会,清单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转移转化。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大力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探索发展数字孪生车间,有效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大力支持传统产业实施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推动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设,打造一批绿色低碳示范园区。深入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数字孪生、AR/VR、区块链、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生态环保中的应用,加快推动重庆数字生态环保体系建设。

  大力构建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创新服务体制机制,优化科技创新服务政策环境。加大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建设力度,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后补助等方式支持相关企业发展,打造一批知名科技创新服务品牌。加快构建科技信息与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转化、科技评价、创业孵化等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依托广阳岛智创生态城,建设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打造重庆市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服务基地。此外,还要结合全市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充分利用重庆英才大会等引才引智平台,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对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紧缺高端人才,实行特殊政策、精准引进。加强绿色低碳领域咨询队伍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低碳新型高端智库。(作者系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副研究员)

  加快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

  李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正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竞争的新赛道。重庆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必须把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放在首要位置。目前,重庆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但产业规模不大、创新能力不强、要素支撑不足、集群发展水平不高。要以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及服务为主攻方向,推动创新发展、集聚发展、形成生态,打造竞争力强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助力美丽重庆建设取得新成效。

  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及新型储能、节能环保装备等重点领域,完善产业链供应链,提升绿色低碳产品供给能力。推动汽车龙头企业加快研发智能化新能源“爆款”汽车产品,完善大小“三电”、智能座舱等核心零部件配套体系,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储热(蓄冷)等储能产业,提升风电装备、光伏发电装备、智能电网等发展水平,加快完善制氢、储运、加氢、氢能应用全产业链,打造千亿级新能源及新型储能产业集群。

  提升绿色低碳服务水平。依托巨大的绿色低碳服务市场需求,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低碳综合服务、绿色金融服务等,提升全市绿色低碳服务能力和水平。聚焦污染治理集成总包、专业节能、先进环保和清洁生产服务等领域,加快培育一批“一体化”“一站式”“多领域”的第三方服务企业,提升节能环保服务能力。积极培育低碳综合服务,推进重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深入参与全国碳市场联建,探索搭建更多自愿减排量“碳惠通”的应用场景,加快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深入推进重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对绿色低碳企业开展股权投资、股权质押、融资租赁等业务。

  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创新。积极支持绿色低碳企业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围绕绿色低碳重点领域,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积极布局未来能源、前沿新材料等前沿基础研究,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培育车网互动、虚拟电厂、综合能源服务、节能管理、碳管理服务、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交易、绿电绿证交易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创新发展。

  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试点示范工程为牵引,加快集聚培育一批优质企业,提升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引导区县产业园区差异化发展,积极培育环保科技城、零碳园区、静脉产业园等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园,加快打造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等绿色低碳产业核心集聚区。积极开展试点示范,支持特色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开展绿色低碳领域的重大试点示范项目和工程,树立产业发展标杆。支持绿色低碳优势企业发展壮大,打造一批行业领军龙头企业和细分市场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带动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化发展。

  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生态。突出系统谋划、合力推进,强化开放合作,吸引集聚国内外绿色低碳相关投资、技术、人才等要素,优化产业发展生态。聚焦绿色低碳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完善配套产业政策,强化对试点示范、技术创新等领域的政策激励,打好政策组合拳。研究设立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绿色融资增信服务,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校加强碳管理、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绿色低碳学科建设,积极落实并完善“高含金量”人才激励政策,招引一批绿色低碳产业人才。(作者单位: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

  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郑悠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场发展观的深刻革命。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正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的新风尚。重庆正以绿色低碳为导向,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增强群众的节能低碳意识、能源忧患意识,形成崇尚节约节能、绿色消费、低碳环保的良好风尚。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共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重庆新画卷。

  推进消费结构绿色转型升级。促进绿色消费是消费领域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到整个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一是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作为绿色消费的重要内容。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建立健全食堂用餐管理制度,制定实施防止食品浪费措施。二是鼓励推行绿色衣着消费。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更多采购具有绿色低碳相关认证标识的制服、校服,倡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按照实际需要合理、适度购买衣物。三是积极推广绿色居住消费。统筹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推动农房节能改造和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家装,鼓励使用节能灯具、节能环保灶具、节水马桶等节能节水产品。

  优化完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一是全面升级公交系统,提升公交出行分担率。提高城市公交、出租、环卫、物流配送、民航机场等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占比,提升公共交通出行的便利化程度。二是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加速完善运维服务体系等配套设施。推动完善新能源汽车购置财税支持政策,积极引导寄递企业新增或更新使用新能源车辆,推进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能源汽车在公务、物流及环卫领域的推广。三是统筹生态环保与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在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建设、实施、运营、养护全过程中贯穿绿色交通发展理念,加强土地、通道、空域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努力把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推进健全碳普惠顶层制度体系。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全民参与的碳普惠制度体系。研究制定重庆市碳普惠管理办法及配套政策,明确碳普惠体系的建设目标、重点任务,以及政府、公众、企业等多种主体的功能和定位。二是量化低碳行为,构建科学规范的碳普惠标准体系。基于绿色出行、绿色包装、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公益等场景,制定相应领域实施细则,界定低碳行为范围、明确减碳量核算方法等,建立健全重庆碳普惠标准体系。三是发挥市场作用,建立互惠共赢的碳普惠运营机制。结合重庆实际,建立商业模式可持续的碳普惠运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商业机构参与碳普惠运营,为碳普惠平台引入充足的资金和商品服务资源,实现碳普惠机制长效运营。

  广泛开展低碳生活科普活动。进一步拓展绿色低碳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提升。一是发布易于推广的低碳生活行动建议指南,结合居民生活的具体场景提出具有指导性的行动建议,标明相应行为的减排贡献及对应“碳惠通”积分,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时更新指南。二是建立重庆低碳科技馆,宣讲低碳生活行动建议指南的使用方法及作用意义,广泛介绍国内外低碳生活方式,演示低碳生活的具体做法,提升“碳惠通”的知名度。三是根据不同人群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科普活动,传播低碳生活知识和技能,避免“长流水”“长明灯”“无人空调”等浪费现象,倡导绿色低碳生活。(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