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山”理念引领武隆绿色发展推动重庆文化“数字崛起”要打好组合拳用知识产权保护赋能重庆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三精”推动理论传播青年化视频化提质增效
第011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以“两山”理念引领武隆绿色发展
推动重庆文化“数字崛起”要打好组合拳
用知识产权保护赋能重庆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三精”推动理论传播青年化视频化提质增效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9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思践悟

推动重庆文化“数字崛起”要打好组合拳

陈娜 蔡金曼

  数字重庆建设大会指出,建设数字重庆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关键变量。数字文化是数字重庆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维。近年来,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把纪念馆搬上“云端”,让更多人便捷而深入地领略到重庆文化的魅力。加快数字文化建设,需要打好数字文化内容、资源、产业、素养的“组合拳”,创新文化的新场景、新业态、新体验、新消费,推进重庆文化“数字崛起”。

  抓核心,优化数字文化的内容供给。内容是数字文化发展的核心。当前,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文化领域“供与需”“质与量”之间的矛盾不断显现,重庆数字文化内容应进行“三维”建构。一是本土之维。运用各类数字技术,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红岩精神等重庆标识性文化内容,转化为可感知、可推广、可复制的数字文化产品,打造高品质数字文化IP精品。二是国家之维。数字文化内容建设要放置于国家大场景中,在数字文化的创意、生产、传播、流通、消费等环节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好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的作用。三是世界之维。持续打造诸如《Chongqing Craftsman—重庆有匠人》“2023海外大V拍新重庆”等“出海”文化项目,服务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形成具有国际影响、中国气派、重庆特色的数字文化内容。

  强基础,升级数字文化的资源能力。资源是数字文化发展的基础。数字文化的资源能力,包括“输入”与“输出”两方面。一方面,强化数字文化的资源“输入”能力。按照重庆“市—区县—镇街—乡村”等不同层级,依托“巴渝文化数字资源数据库”“区县数字驾驶舱”“民声直通车”等平台进行数据采集,按照文化属性、资源属性、管理属性等进行数据分类,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数据转化,搭建重庆“数字文化仓”。另一方面,强化数字文化的资源“输出”能力。重庆聚焦拓展数字化思想舆论阵地、提升文化事业数字化服务能力、增强文化产业数字化创新活力3大板块谋划5条跑道,持续升级“重庆云上博物馆”“巴渝文旅云”“慧游巴蜀”“打卡长江”等应用,打通数字文化的“最后一公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文化资源进行数据式“输入”“输出”时,安全隐患不言而喻。因此,在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加工、交易等环节,需制定数据安全标准,强化数据监管体系,完善版权保护措施。

  攻重点,提升数字文化的产业效能。产业是数字文化发展的重点。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需借助资本市场的活力,不断提升数字文化管理模式与科技水平,提高创新活力和生产效率。提升数字文化的产业效能,需要做到“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一是“建链”。研究制定重庆数字文创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意见以及细分行业的配套政策,完善数字文创产业政策和生态体系。二是“补链”。梳理数字文化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与短板,打通堵点、消除痛点、补上断点,使其从技术、内容、传播、运营全流程顺畅运转。三是“强链”。依托重庆“智博会”“巴渝文创云”等重点项目,推动数字文化企业开展上下游、企业间、行业协同合作,将渣滓洞、白公馆、解放碑、印象武隆等重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支持区县打造若干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数字内容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故事IP、形象IP、产品IP、企业IP,实现重庆文化“数字蝶变”。四是“延链”。通过推动“重庆英才计划”“巴渝工匠”等项目,引进数字文化专业人才,实现数字文化产业持续性延伸、转型、升级。推动数字文化产业与农业、金融、教育、制造业等“破圈”融合,提升产业链价值,形成增长新动能。

  盯关键,激活数字文化的使用主体。人民是数字文化享用的主体。数字文化发展,其本质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何激活数字文化的使用主体?提高市民的数字文化素养与技能是关键。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顺应数字时代要求,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一方面,政府是数字文化素养与技能提升的引领者。政府应把数字素养提升融入战略、规划、举措之中。目前重庆已把“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加快提升全民数字素养”纳入《重庆市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之中。要持续深入开展以“数字赋能 全民共享”为主题的市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活动,不断拓展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基地范围,针对不同类型的群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公民,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整合资源,筑牢基础,补齐短板,整体提升全民数字学习、工作、生活和创新的素养与技能。另一方面,学校是数字文化素养与技能提升的主阵地。学校应将数字文化素养培育实现“大—中—小—幼”四级贯通,在教师端加强数字文化素养技能培训,在学生端进行数字文化素养规范引导。此外,在政府活动和学校教育不能覆盖的地方,充分利用社会组织、企业单位、家庭社区,挖掘市民在数字文化方面的需求,丰富数字文化及其素养技能的获取途径。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3Y32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