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文章指出“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精神之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既要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又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保障人民文化权益。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和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精神之钙。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理想信念的确立和巩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持续深化的过程,必须坚持长远规划和阶段性安排相结合、面向党员与面向社会相结合、深化教育内容与拓展教育形式相结合,做到常态化、制度化推进理想信念教育。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传承中华文明,提振精神之气。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